大型居住区“田园新城”的规划与运作 |
来源:转载
作者:王全良 梅耀林
时间:2008/11/14
|
|
|
《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出现在19世纪末,是针对现代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而提出的新型城市形态。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著于1898年的《明天——一条引向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构想。田园城市主要有规划和理论两个主要内容。霍华德做了一个田园城市的图解方案来阐明自己的意图。它的主要设计思想是强调在城市周围永远保留绿带的原则,使整个城市处于绿色的环抱中。他认为,城市和乡村各有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城市有获得就业和享受各种市政设施的机会,但自然环境恶化;乡村有极好的自然环境,但当时没有城市的物质设施与就业机遇。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与乡二者的优点,成为城乡结合体,即“田园城市”。若干个这种“田园城市”围绕在中心城市周围,相互之间以农田隔离,总体上构成“社会城市”。田园城市模式把城市与乡村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通盘考虑,为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英国在20世纪前30年建设了莱奇华斯、韦林、威顿肖雄等三座田园城市。美国的拉德贝斯和德国的赫勒劳也按照田园城市的目标建成田园城市,形成了第三代城市化建设的风格。
“田园城市”在绿色生态环境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城市和城市之间有广阔的农业用地,城市内部有绿核和绿带,绿核、绿带和外围的农业用地通过壮丽的林荫大道联通,形成蜘蛛网状的绿色开敞空间。
“田园新城”项目位于济南主城区东部王舍人片区内,规划范围为南至工业北路,北至田园大道,东至龙脊沟,西至建委路——杨屯西路,总用地360公顷。总建筑面积为400万平方米,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承载10万人口。项目一期实施总用地188.44公顷,规划用地172.07公顷,除去城市道路用地后的详细现状净用地为140.37公顷。范围内包括7企业、闲置空地、五个村居共有村民6500人。初步打算规划建设住宅132万平方米(包括32万平方米村民安置用房)、商业用房28.88万平方米以及18.5万平方米配套设施,一期建成后可承载约4.2万人口。
“田园新城”的规划与定位
“田园新城”规划的空间特征主要表现在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水系和区域交通线为骨架,规划生态廊道,廊道之间围合成各个建设片区用地,片区内生活和生产相应配套,形成“田园式”城区。城区规划定位为:新城市、新家园、新生活。建设一片新城,为人们提供一处美好的家园,让人们在城市和家园中能过着美好的生活。
首先,赋予“新城市”一种更新的理念并应用在本次规划中,即创造理想的“新田园城市生活”,它包括二个层次的内涵:
1、借鉴“田园城市”的规划思想,建设和谐的住区。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筑与环境的和谐、设施配套和居民便利使用的和谐、中低价位住宅与高品质空间的和谐,创造出多样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住区。
2、运用“新城市主义”的理念,建设紧凑的、功能复合的、适宜步行的街道空间;同时创造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充满人情味和空间活力的住区。
其次,“新家园”是一个美好的蓝图,是“新田园城市生活”在规划设计中的具体落实,规划构思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规划构思一:反思传统住区模式,采用居住社区的理念,以居住街坊组织模式规划新城住区。
“居住社区”与传统的“居住区”和“居住小区”有本质的不同,居住社区除了物质、地域空间的内涵,还包括了住区内的组织结构以及建立在主体交往互动基础上的社会文化认同与归属感双重内涵。它强调的是住区的活力。其核心属性是:交往活动与空间。
“田园新城”规划从两方面着手提升住区的活力:一是以居住人群的多样化提升社区的活力。“田园新城“居住对象主要是中低收入者,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城市中低收入居民,另一部分是因为工程拆迁安置的农民,规划中通过街坊内的“小同质”和社区的“大复合”相结合,街坊内布局多样化的住宅产品类型,通过建设混合的、多元的居住人群构成的社区,保持住区持久发展的活力。二是为社区交往活动的需求营造适宜的物质空间,规划构筑三条共享空间带作为居民主要的活动和交往空间。
规划采用居住街坊组织模式建设住区。街坊规模按照人的尺度而不是汽车交通的需求,依据人控制环境的范围和认知能力,确定居住街坊的规模为5公顷左右。采用居住街坊组织模式具有四个方面优点:首先,有利于形成充满活力的街道空间。在现有以城市主次干道划分的地块中,通过(街坊道路)划分为若干居住街坊,街坊之间可以融入其他功能空间,包括:各项公共服务及其配套设施、公共绿地等,形成复合交通、生活设施、商业设施等多重功能的活力空间。其次,适应现代交通需求。划分居住街坊的道路,同时承担城市交通的部分功能,并提高了城市的支路网密度,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为满足小汽车的发展留有余地。再次,有利于分期建设。适度规模的街坊,有利于住区持续分期建设,街坊之间相对独立完整,最大限度地减少建设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并做到建成一片,成型一片。最后,能创造更多的具有商业价值的空间。街坊周边道路的沿街面,形成沿街商业界面,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规划构思二:借鉴“新城开发”的经验教训,运用新城市主义理论,建设开放性住区。 “田园新城”规划中,住区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将封闭管理单元划分至约5公顷的居住街坊,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在内的所有功能设施,保持高度的开放性,与城市有机融合,增强城市的新陈代谢的能力,提升住区的活力。
规划构思三:强化新城交通主轴(刘志远路)的城市特色景观,保持并重组“双心一街”的城市公共设施功能。
刘志远路为王舍人片区南北向城市主干道,它北接济南铁路客运北站,南连城市东西向快速干道—工业北路,承担了该片区的主要交通功能。同时刘志远路形成该片区以公共建筑为主,展示新城形象的最重要界面,但公共建筑必然聚集大量的人流、车流,这与刘志远路所承担的交通功能有一定矛盾,为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规划采取居住区级中心和片区级中心功能重组的方法,将汇聚人流量较大的公共设施集中布置在刘志远路东侧,减少人流来回穿插对交通的影响。道路南端的片区级中心主要布置为整个片区服务的文化、商务、酒店、金融和行政办公设施;刘志远路北段居住区级次中心布置大型超市、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设施;小型的商业服务设施集中在坝王路两侧和杨南路西段北侧,从而既形成了优美的城市景观,同时又将公共设施对城市交通的干扰降到最低。
规划构思四:建立便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交通系统。
便捷的交通主要体现在车行和步行两个方面:不受约束的车行交通可以到达街坊周围,受约束的街坊内部车行交通直接与地下车库出入口相连,车库到达住户的距离不超过150米。步行交通依托共享开敞空间带组织,与每个街坊的主要出入口相连,并相互沟通形成连续的步行空间。
安全性主要体现在公共设施的使用和街坊内部交通组织两个方面:规划在刘志远路东西两侧设置两条纵向宽度18米的街坊道路,用以界定片区级中心、居住区级次中心的范围,同时可作为刘志远路的疏解道路,满足居民使用刘志远路两侧公共设施,充分利用这两条道路,保证住区交通的安全,同时减少对刘志远路的交通干扰。在街坊内部交通组织方面,居住街坊中实行全部人车分流和部分人车分流的两种组织方式,部分人车分流的居住街坊中,车行交通直接与地下车库出入口相连,对居民干扰最小。
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1、完善城市的支路网系统,并与城市主次道路有效的衔接;2、确定均匀适度的路网密度,满足小汽车发展的需求;3、结合快速公交系统的实施,规划考虑工业北路和刘志远路交通便捷转换,沿工业北路、现状王舍人镇政府东南侧设置快速公交站点;4、与快速公交站点结合,位于现状王舍人镇计划经济委员会西侧,设置公交首末站。
规划构思五:形成“三横一纵”的主体景观构架。
景观规划主要体现“田园新城”和“居住街坊”的规划思路,衍生出以“田园人居,绿色街坊”为主题的绿化景观设计构思,并提出泛绿地的概念,强调绿地的开放性,并将各级绿地组织在三条共享的开敞功能带之中,与住区的主要步行空间结合,打造连续的、复合的住区活力空间。
“一纵三横”的主体景观构架主要指:
一纵——以刘志远路为景观主线:由两侧宽20米宽绿带、多类型的建筑景观、不同层次的节点空间、开合有致的街道空间组成,形成纵向景观主轴。
三横——沿刘志远路主轴线自南向北,布置了三条东西向绿色景观廊道,形成“三横”。
规划绿化空间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网络化:各种功能的绿化,以块状、线状和点状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布局,并相互连通,形成网络状的绿化系统。
2、复合化:绿化用地与公共服务设施、街坊道路、商业设施相融合,同时避
|
|
|
|
[相关资讯] |
 |
|
|
|
|
|
|
|
|
|
|
|
|
·建材商务信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