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玻纤:最恰当的时候做最正确的事 |
|
来源:中国建材报
作者:
时间:2008/11/20
|
|
|
当前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此次冲击不仅已经威胁实体经济,而且正结结实实地撞向中国大大小小的玻纤企业。如何在哀鸿一片中避免陷入金融危机黑洞而吃到糖霜?现在才是真正考验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时刻。在中国玻纤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176)董事长曹江林看来,实体经济受冲击是正常的,如何在波动中找到“突围”方向,在最恰当的时候做最正确的事,才是正确抉择危机与机遇的关键。
中国玻纤三季度报告公告中的一系列数据充分彰显了这个当今世界玻纤大鳄的实力与气魄。2008年前三季度中国玻纤主营业务收入32.4亿元,实现利润、净利润分别为6.97亿元和5.5亿元。1~9月,中国玻纤共销售玻纤产品47万吨。截至2008年9月30日,中国玻纤总资产达到120亿元,总股本为4.27亿股。
多家投资机构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玻纤的玻纤主业增长符合预期,毛利率稳定,产销量增长带动盈利增长。其控股的巨石集团规模优势及节能技改效益突出,前三季度营业利润率达到35.2%,毛利率维持在33%~35%的水平。中国玻纤高毛利率的维持主要得益于公司优秀的成本控制能力。同时,2008年上半年两条新生产线点火投产,产能扩张迅速,产能利用率充盈,对业绩形成支撑。
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年度绩效百强、中证回报百强上市公司、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最佳诚信企业等一系列殊荣勾勒出中国玻纤良好的发展轨迹。2008年,中国玻纤又获得中国上市公司最佳董事会、福布斯中国上市公司最佳老板两项桂冠。在2008年11月9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证券市场年会”上,中国玻纤又以优秀的经营业绩、全球领先的市场地位和广受赞誉的社会责任感,荣获年会组委会授予的蓝筹上市公司“金鼎奖”,成为全国获此殊荣的十家上市公司之一。
从不景气中找景气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以及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唱衰,使得近几年一向风光的中国玻璃纤维企业有些难以适从。
谈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国内玻纤市场的影响,中国玻纤总经理张毓强表示,虽然确实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对大企业影响不大,受影响的主要是那些产品质量差、环保治理不达标或没有任何环保措施的中小玻纤厂。这一轮的宏观调控将会淘汰几十万吨落后的玻纤产能,包括国家禁了十几年但仍没有淘汰掉的20万吨陶土坩埚法生产的高碱玻纤。从这个层面看,玻纤需求的下降与淘汰落后玻纤产能基本相抵,从而使供求市场仍处在相对平衡的阶段。另外,宏观调控会使一些中小玻纤企业较难获得资金。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形势下,传统市场的需求并没有受影响,新兴市场的需求依然旺盛,只是资金的紧张延缓了其快速增长的速度,这些影响是短暂的。玻纤行业的供需较为稳定,没有明显的周期性。且作为新兴产业,需求上升推动产能扩张,而产能扩张又推动新的应用领域不断出现。新兴的中国内地市场日渐成为全球玻纤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重心,给人以无尽的成长想象。目前,国家宏观调控已有逐步放宽的迹象,国内玻纤市场需求开始回升也印证了这一点。
当前,能否在国内市场驾驭经济放缓的风险才是面临的最大考验。在一个新兴市场上升的时候看不出来,但在经济滑坡的时候谁有真功夫就看出来了。中国玻纤规避市场风险的经营战略就是从不景气中找景气。2008年7月,中国玻纤旗下的巨石集团适时调整了国内外市场的营销比例,由年初计划的国内、国外市场各占50%,调整为国外市场占60%,国内占40%,适当将国内销量比例放低,从而使整体市场趋于稳定。同时,其控股的海外销售公司、独家代理商没有因为经济影响而流失一家客户。在今年的国际年会上,巨石更上一层楼,踏踏实实地拿到了93万吨的产品订单,大大超过投资机构的预期。其原因很简单,巨石的品牌、服务、品质、规模,以及其高速的成长给客户建立了稳定的信心。张毓强表示,2009年中国玻纤在产能扩张上会适时而动。就国内趋势的预测方面,他认为国家势必会拉动内需,如在风电、铁路、高速公路、供水、环保治理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只要有投入,中国玻纤就有机会,而且产业政策导向也有利于大规模、有技术和资金实力的大玻纤企业的发展。
提早“砍柴”好“过冬”
由金融风暴联动的经济危机已初现蚕食实体经济的端倪,全球实体经济开始滑向不景气。而这样的“不景气”已经不允许玻纤行业再出现额外的闪失。
中国玻纤董事长曹江林表示,作为全球玻纤行业老大,当市场不理性时,我们应当保持理性;在市场悲观绝望时,我们应该看到机会。中国玻纤已经及早布局,准备了几套方案“过冬”,例如充分重视现金流,加快收回应收账款;目前阶段减缓对外扩张节奏,在多事之秋加紧修炼内功,在成本控制上下功夫。
玻璃纤维是原材料生产工业,是现代工业的三大基础材料之一,作为节能、降耗的新材料,规模优势显著,相对成本趋降,行业周期性不明显,下游大客户需要稳定、高质量的供应商,而国内大量玻纤产品应用市场尚未被挖掘。据玻纤市场需求分析,2008年~2012年,中国大陆的复合增长率为15.39%,全球复合增长率为7.15%。从玻纤产能分析,2008年~2012年,中国大陆的复合增长率是14.77%,全球复合增长率是6.59%。
高品质、低成本是顺应市场的基本法则。中国玻纤的核心竞争力是低成本优势。领先的低成本优势是其多年保持较高毛利率的重要因素。其旗下的巨石集团生产线单线规模持续扩大,产品生产效率持续提高,吨纱能耗、吨纱人均工资水平持续下降,人均设备开台率、设备运转率等指标持续上升。其产能利用率达到97%,单位生产成本及能耗处于全球最低水平,现生产每公斤玻纤仅消耗960大卡热值。在调整玻璃配方、浸润剂配方、转换管道天然气后,在产品品质增强、使用领域拓宽的前提下,根据测算,将降低绝对成本3亿元。
巨石集团还将在成本控制上采取多项措施,如提高自动化程度以提高效率;提高人均产能,目前巨石人均年产量100吨以上,而国际同类公司人均年产量仅60吨左右;提高人均看台率,由过去的1人2台上升到1人11台;提高设备开机率;改善工作环境,科学安排员工作息时间。这些措施可以保障2009年巨石集团业绩目标的顺利实现。
保持全球话语权
中国玻纤的发展愿景是成为世界玻纤工业领袖,目标在2012年预期全球产能达到600万吨时,中国玻纤将占据25%市场份额,达到150万吨产能,始终保持中国玻纤在全球的话语权。
中国玻纤将充分利用国内资源条件布点,建设完成桐乡60万吨、九江30万吨、成都60万吨三大生产基地,拓展风力发电、大飞机等高端应用市场。同时,公司正在酝酿“走出去”战略,研究在一些未来成长性看好的国外市场建厂的可行性。
对于坊间盛传的换股吸收合并这一资本运作举措,中国玻纤运营玻璃纤维业务的主体是控股子公司巨石集团,将中国玻纤与巨石合二为一有利于为中国玻纤业务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依托。换股完成后,中国玻纤公司股本扩张41%,净利润将增加100%以上,每股股东收益将增厚40%。合并后的中国玻纤将拥有有国有、民营、外资、公众股东相结合的股东结构,公司治理完善,管理层级减少,运营效率提高。
中国玻纤的未来战略选择十分清晰:紧紧围绕玻纤主业,通过引进吸收和自主研发玻纤制品的最新技术,采取新建和并购的方式不断扩大规模,逐步缩小低端产品市场,占有、巩固中端产品市场,开发、培育高端产品市场,以技术进步带动产能提升,做大做强。计划适时进入高附加值的玻纤下游产业链,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为股东创造更大的回报。中国玻纤的战略目标是将公司打造成“主业强大、治理完善、运作规范、业绩优良、有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上市公司”,确保世界玻纤工业第一的领导地位,引领世界玻纤工业发展。
|
| |
| |
|
| [相关资讯] |
 |
|
|
|
|
| |
|
|
|
|
|
|
|
·建材商务信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