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中的成都建材市场(一) |
来源:中国建材装饰网
作者:马文瑞
时间:2006/9/22
|
|
|
序言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裂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原则等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转眼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飞速的跳跃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成都建材市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也从散见于街头巷尾的零散经营状态逐步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建材市场。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市场曾经辉煌过,有些市场现已远离我们的视野;有些还在变中求生,有些则是坐以待毙;有些正在蓬勃升起,有些则已日暮穷途。回溯十多年建材市场发展变迁史,我们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找到了些许被我们遗忘的发展足迹,梳理了一些值得我们珍藏的经营思路,总结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在回忆寻找那些逐渐遗失并远离我们的历史书页的时候,我们感慨,我们思索。感慨时空变迁斗转星移,思索建材市场发展风云变幻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回忆过去就是为了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面向未来。回忆让我们发现过去的遗憾与得失的同时,总结出“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的原因与经验,以便在未来的征途上避免“摸着石头过河”的窘境,能够精神十足地奋勇前进……
本刊编辑部特分纪实篇、人物篇、奋进篇,三大篇章对成都建材市场的发展变迁过程进行深入报道,通过时空隧道的回转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过去,正视现实,奋进未来。
回首1992年
1992年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方向来说都是较有影响意义的一年。一首《春天的故事》唱出了一位老人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总设想的宏图大略。邓小平南巡讲话对中国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地处西部成都的一些“冒险家”也开始了他们的“冒险历程”。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冒险举措不仅创造了成都的第一,而且也在中国建材市场发展的里程中抹下浓重的一笔。
二环路北段曾经的一颗星
“群星虽然闪耀但总有滑落的那一刻,要想始终保持光彩夺目,借机顺势的转变却是很有必要的。”
80年代末,在满是农田废墟、人烟稀少的二环路北段,在满是泥泞凹坑的马路上,零星几家水泥、砖、竹椅竹凳店和日杂百货店散落在成都二环路北段。个体户日常打点着自己的小本生意,懒散度日。这也可以说就是当时建材商及建材市场雏形的一个素描。那时很难再发现一个小有规模的所谓“市场”之类的东西存在,仅此而已。
虽然这种自给自足方式的交易在一天一天进行,但是一场划时代的变革也在悄然进行着。在1990年,西南建材中心在金牛区政府乡企局的支持下,将从高笋塘公交公司调度站到原荷花池停车场的土地全部征用,于1992年7月修建了当时最具规模、经营种类最全,以墙地砖为主,其他墙纸、吊顶等材料为辅的西部第一个建材集中交易中心。
当时交易中心分三个区,占地3万平方米,规模之大,堪称西部建材市场之首,在全国也小有名气。据现在西南橱柜城市场部邓先生介绍,西南建材交易中心建成后,生意非常火爆,那时不需要多少广告宣传,市场内到处人山人海,工作人员每天都忙于疏散交通了。在1994年,其还举办了全国性的建材博览会。
历史的痕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留下太多让人无法左右的历史痕迹,转轨变革在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是见怪不怪的一件事情或是一种现象。”
西南建材中心在92年的崛起与随后的繁盛,一下子吸引了二环路周边一些国有企业的眼球。在国企改革的大政方针指引下,一些国有企业响应中央号召,效仿西南建材中心。在93年、94年、95年、96年乃至以后几年,先后又有由国企改革转型形成的府河桥市场、化机建材市场、三电建材市场、成都标件直销市场、高笋塘直销市场、荣华建材市场、西南专业洁具批发市场、512建材市场等一系列或专业或综合批发零售或仓储的建材市场先后形成。
计划经济长期的桎梏,让一些企业的领导感到精神极度压抑,国有企业改革的欲望如同蕴藏已久的岩浆一触即发。在企业改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背景下,一些国有企业终于按捺不住憋闷许久的躁动,于是都闻风而动,纷纷冲向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随着市场大浪漂浮前行。这时的市场依然可以容纳他们,并且让其得到应有的实惠和利益,从而一个热热闹闹的所谓“二环路北段建材一条街”的想法就被一些建材市场提出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高笋塘建材商圈”也在90年代中期初具雏形。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一些国有企业在历史的变革中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府河桥市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1991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府河桥市场的前身四川省成都木材综合工厂(简称木综厂)的决策者敏锐认识到市场供求关系在变,市场格局也在变,新的厂史将被改变,于是决定兴建府河桥市场。95年随着贯通一、二环路的府河大道开通,府河市场迎来了它的发展之春。在以后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府河桥市场形成了集装饰板材、线材、门类、五金锁具、油漆涂料、吊顶材料、墙纸玻璃、电工电料等为一体的综合型建材市场。
繁荣的年代
“繁荣的过去总会让人眷恋不舍,但是要永葆‘青春’,惟一要做的就是变中求不变,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在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这一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建材销售市场乃至其他市场都是属于卖方市场。那个时侯不愁卖不出去东西,愁的是没有东西可卖。因此,在整个九十年代,做生意的特别是做建材的,无论是市场经营者还是产品经销商都不同程度地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那个特殊的时代造就了第一批富商。
在供小与求的时代,需要的仅是用眼光选择好一个行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猛扎下去,即使“狗刨式”也能挖出几锭金子来。在那个时代,建材市场成了时代的宠儿,不断增多的市场丝毫没有影响各个市场共享蛋糕的激情。
化机建材市场的一位负责人说,当时高笋塘的那片房子很好出租。那时的房子相当紧张,即使旁边紧挨一个臭气熏天的厕所,也有人愿意花重金租下。“当时是做生意要紧啊!其他的将就着就行。”他说,那时生意好得很,我们这里就出去了不少现在很富裕的老板,可不象现在半天见不到一个人影。
现在回忆起过去那段难忘的年代时,许多市场负责人都会流露出向往的神情。是啊,过去的美好时光是永远让人怀念的。然而,也只能是怀念了,毕竟是“大江东流去”,往日不可返矣!
分水岭——2000年
之所以将2000年作为成都建材市场的分水岭,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2000年以后,成都市政府下达了二环路禁止大型货运车通行的通知,使得一向繁盛的高笋塘建材商圈受到致命的打击。虽然一些市场的领导几次三番地向市政府打过绕道改行、有条件进入二环路的报告,但最终依然是无功而返。政府规划的车轮将一份份报告碾得粉碎。限制大型货运车辆进入二环路的政府规划行为让市场方永葆建材商圈的“繁荣梦”变成泡影。二是在2000年以后,一些超大规模、更加专业,种类更细化更齐全的建材市场出现。如富森·美家居、青龙、青莲、白莲、沃尔、西部饰材精品城、21世纪建材城、亿家天下、东方家园、好美家、欧倍德、百安居等本地、国内、国外建材市场和建材连锁超市相继进入成都,使得原有的蛋糕很难再均等地分给如此多的吃家,大家只能是凭借自己各自的绝技从别人的手里“夺肉”吃,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日益加剧。三是国家整体市场经济经过十几年不断探索与发展已初步成形,经济增长速度日益趋于理性,国家一些规范、调整、鼓励市场经济中生产企业行为的相关政策也先后出台,使得生产企业规模与数量较以往而言大大增加。建材生产企业数量也逐步增多,市场供求关系逐渐发生根本性转变。同时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理念的不断提升,消费也趋于理性化。
人类步入一个新的千年时,总是会发生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也是在变化中不断趋于成熟。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造就了一代人,市场经济发展中期必然又会淘汰一些人,同时又产生出一批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新人。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消费品需求量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加,但是不是所有的行业需求量都会持续增加,而是根据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要求有的增加,有的减少。商品生产也只能根据市场的要求进行适当调配,否则就会产生供大于求的局面,出现产品不好卖,生意不好做的现象。
经过前十几年商品生产的急速膨胀及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新千年,做生意再也不是只要有产品存在就不愁卖的时代了,而是要随时根据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变中求发展。于是在2000年以后,对市场营销理念、市场经营模式、消费者消费心理等进行探究的观念越来越受到市场经营者的重视,并在人们经营实践中被广为推崇并运用,先进的策划、超前的营销理念、恰当的经营模式成为应对市场销售的“杀手锏”,营销策划的作用崭露锋芒。
2000年以后,成都相继建成的经营专业、规模庞大、设备设施先进、环境优雅的建材市场,把2000年前瓜分成都建材消费市场的建材市场冲得七零八乱。这从侧面也反映出90年代最初那批市场经营者和部分由国企改制为市场的管理者的脆弱,在经营思路和经营策略不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应变,有政府支持的情况下可以得心应手,没有政府支持或者
|
|
|
|
[相关资讯] |
 |
|
|
|
|
|
|
|
|
|
|
|
|
·建材商务信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