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中的成都建材市场(三)奋进篇 |
来源:中国建材装饰网
作者: 文瑞
时间:2006/9/27
|
|
|
编者按:
在风云变幻的岁月,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年代,在经营观念和经营模式不断发生突变的时代,成都建材市场一路风雨走到了现在,并且在继续向前奋进。在未来,发展的道路肯定不会平坦畅通,这当中肯定还会出现各种各样让人难以预料的事情和现象,但是无论怎样的事情和现象发生,都不会改变市场决策者奋勇前行的决心,不会阻止市场发展的脚步。
也许在激烈竞争的过程中一些市场会逐渐地退出这个舞台,但是我们相信在退出之前他们必然会进行最后的生死搏决,即使离去也会轰轰烈烈。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博弈规律下,离去是必然的,只是离离去的时间期限长短而已。与离去相对的就是生存,能生存必然有适应生存的能力和条件,这是生存也就反映出事物在特定阶段的一种先进性,代表着特定阶段的发展方向。
历史的车轮在轰鸣前行,企业与市场要在车轮驶过的瞬间紧跟车轮旋转的速度,与车轮同步,那么惟一要做的就是奋进和自强不息。惟有自强,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生生不息。惟有奋进,才能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崛起。
感悟变迁
虽然没有亲眼见证成都建材市场风云变幻的十多年的岁月,但是从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身上,我们却能清晰地感觉到他们的艰辛与失落,欢乐与荣耀。虽然没有亲身投入那场暗无硝烟的市场变革,但是从与过来人的交谈中,我们却深深地体会到竞争的残酷与无情,激烈与沸腾。在过去的10多年中,成都建材市场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经受了诸多的曲折考验。在风雨中,市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礼,有些在洗礼中不断发展壮大,有些却在洗礼中逐渐远离我们的视野。在考验中,一些市场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长进,并在众多的市场中跃然崛起。
成都建材市场的变迁,虽然不能完全代表全国建材市场整体发展的过程,只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经济发展变革的典型缩影,但它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市场经济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起步到逐渐发展、壮大、完善的整个过程。改革之初,中国经济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格局的建立期,中国市场供小于求的经济格局为成都建材市场由小到大的发展提供了绝佳时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深,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使得整个中国经济供求关系发生着剧烈变化,供大于求的现状让成都建材市场在变化的过程中经受着严峻的生存考验。
在适应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环境的过程中,成都建材市场在不断地变中求生。从经营模式上,由最初的摊位制经营发展到现在的现代化、超市化经营;从经营规模上,从原有的小规模市场发展到较大规模的市场;从经营品种上,从单一的水泥、吊顶、墙纸材料发展到油漆、陶瓷卫浴、石材、板材、五金等种类繁多的材料;从经营档次上,从低档产品逐渐向中、高档品牌产品发展;从经营业态上,也由独立的只做建筑材料向家居所需综合性材料靠拢;从经营规格上,也在由不重视店面形象到花重金全力打造店面规格形象改变;从经营理念上,也由原来的只向顾客提供产品向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而且要提供多元性的服务转变。
成都建材市场变迁,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市场参与者经营思路、经营策略和经营模式的不断转变。在供小于求的时代,建材市场里无论是市场经营方还是产品经销商,都没有过多的压力与危机,市场方只管收取租金,维护市场秩序,经销商只管找到充足的货源,一切都显得其乐融融。那时侯人们觉得一切都应该是这样的,没有必要考虑策略,模式之类伤人脑筋的问题,何况当时也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供求关系彻底发生转变,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的时候,一些人开始觉悟了,一些人也迷茫了。觉悟的经销商开始转变自己的经营方式,觉悟的市场开始寻找新的经营模式,营销策略、营销手段、营销规划等系列营销理论开始指导市场和经销商的经营思维,从市场的整体包装到产品的创新,从市场的形象宣传到产品的假日促销打折优惠,从市场的环境服务到产品的超价值服务等等,都在遵循着营销的规则,迎合着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一些过时的落伍的观念和思路,就像电脑网页一样一次又一次被刷新,各种花样的营销理论也被众多的销售精英灵活地应运到建材市场,希望以此来博得“美人”笑,获得更多的效益。
似乎天意弄人,时间定格在2005年。随着国家房产政策的宏观调控和建材市场急剧的供大于求的现状,使得一些惯用营销策略、营销手段的人,也再无回天之力。市场始终处于疲软状态,任凭各种促销方式左右翻新,市场消费者却没有一点激情反应,没有反应的原因不外乎几点:一是购买能力受限(买了房子没钱装修);二是购买行为趋于理性化(期待更合理的价格);三是没有新意的营销手段让人心烦(感觉麻木了)。
过剩的产品,过多的市场,激烈的竞争,有限的需求,最终结果是生产厂商之间和市场经营者之间进行耐力和实力的比拼,也就是进入“洗牌”状态。“大鱼吃小鱼”的生物链原则发挥效应,一些实力雄厚,能经受住考验的大市场、大厂家在“洗牌”的过程中或吃掉或摧跨竞争对手,然后强者之间再争夺分割那些并不均等的市场份额,最终形成新的诸侯割据状态。
在“洗牌”争夺的过程中,除了实力的竞争以外,还会涌现出一些适合新环境格局的市场经营模式,出现更能适应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业态模式。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也会促使行业的运作更加规范,不断提升行业自身的层次和素质。在这当中需要的是创新精神,需要的是不断探索的勇气。能代表一种新事物发展方向的市场,才能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优越性,才能赢得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发展与现状
在成都建材市场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离不开大环境(政策、法规等)的调控,同时也离不开相关产业(房地产)和人们生活水平(消费能力)的影响。在其发展变化的十几年里,与其紧密相连的房地产产业和人均消费水平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如图一、图二)。
从以上的图中不难看出,随着人们生活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房地产业房屋住宅的开发面积也在逐年稳步增加。这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也从侧面刺激了建材市场的兴起与发展,随着人们需求的增长,房地产开发面积在增加,建材消费量也跟着猛增,一些建材经营者和国有企业看中了这一点,纷纷举刀这块“肥肉”,都希望在这块“肥肉”上面捞一些油水。于是从第一家有形规模建材市场的兴起,在随后的几年里,转眼间冒出了数十家市场。一开始是在城北,逐渐在市内的各个方向都出现了(如图三)。
中国企业和经营者的“经营之道”就是“盲目跟进”。从上图很清晰地看到,从1992年开始,到现在,一直有新的市场诞生。当然也有一些市场被淘汰。但从现有的市场数量和实际需求来看,已经是远远超过了实际容纳量。在2000年以后,成都市房地产总开发量和实际使用量出现明显差距,房屋空置率不断增加,侧面也反映出人们消费能力的不足。加之今年国家对房地产开发的宏观调控,虽然成都的房价还在上涨,但是人们的实际需求确是不那么乐观。这对已经“超饱和”的建材市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材料经销商都在相互杀价,利润值也在不断降低,有些甚至是在亏本。一些市场也就自然没有多少利润可言。用一些市场人士的话来说,2005年是建材市场经营最惨淡的一年。
惨淡经营的一年,即将结束,新的一年也将开始。在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面前,整个市场重新洗牌的日程也会在相互的竞争中逐渐明朗化。经得起考验的市场会在惨淡经营的一年里不断地总结经验,调整方向,改变策略,备战未来。经不起考验的市场也许会在惨淡经营的一年里得过且过,慢慢地死去。不论如何,惨淡的一年即将成为过去,新的挑战又即将开始,市场的玩家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展望2006
2006年对任何一个市场来说都是关键的一年。在经历了2005年的惨淡经营之后,2006年必然会出现一些让人可以预料的结果:2006年的建材市场发展之路不会一路平坦,加之2006年还会有一些实力雄厚的新生市场冲出市场,那么相互之间竞争的程度还将越演越烈,一些经历了2005,没有更多实力和能力来抗争的市场和经营者,必然在这一年被无情地淘汰出局。所以,2006,一场血战再所难免。2006将加速市场洗牌的进度。
在血战即将拉开帷幕之前,一些市场也在纷纷调整着自己的应战计划和策略。在预感到危机降临的那一刻之前提前作好充分的准备。
“八仙过海” 各显其能
亿家天下
在国家宏观调控背景下,国内房地产市场和建材市场相对低迷,于2005年5月诞生的亿家天下国际建材中心,在开业半年多的时间里,经过市场管理方和商家的共同努力,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迅速提升。亿家天下名品名店优势、一流的硬件设施、优美的人性化消费环境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使年仅半岁的亿家天下,正在成为成都装饰建材市场的一支生龙活虎的主力军。
前不久,市场管理方做了自开业半年多来的一次详细市场调研,同时这次调研也为市场2006年的发展提供了最权威的数据资料。2006年,该市场管理方主要抓几点工作。一是运用市场自身的资源和新的政策,大力支持市场商家的销售;二是通过走差异化的市场道路,通过不断与商家的交流,来逐步规范市场商家经营行为,发挥市场资源整合实力;三是市场将全新定位,有针对性地面对不同的消费者,增强消费者在该市场的下单率;四是通过不断地竞争达到提升自己市场形象,增强市场的品牌知名度。
府河桥市场
谨慎的态
|
|
|
|
[相关资讯] |
 |
|
|
|
|
|
|
|
|
|
|
|
|
·建材商务信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