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180亿地方债投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
|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韩清华 黄舒 马林楠
时间:2009/4/30
|
|
|
首期90亿元地方债券已于4月10日发行结束,剩余90亿元将被转贷到省内各市州
作为获批地方债额度最大的省份,总额180亿元的四川地方政府债券中,有90亿元将被转贷到省内各市(州),首期90亿元地方债券已于4月10日发行结束,目前,债券资金已全额到账省财政国库,余下90亿元力争本月底或下月内发行。 4月20日,四川省财政厅公开的相关信息显示,留存省级的90亿元地方债将悉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剩余90亿元资金将被转贷到省内各市(州)。
二次放大实现乘数效应
四川省发改委相关人士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80亿元地方债将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住房、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生态建设工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以及其他涉及民生的项目建设与配套等。其中,将优先安排属于中央项目地方配套缺口部分。
在总共180亿元地方债中,拟安排省本级项目90亿元,并按照“依托平台,注重放大,分类实施,各负其责,确保偿还”的原则使用资金。
据介绍,省级留存的9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全部通过“四川发展”投融资平台进行运作,增加债务规模。通过“四川发展”,省级的90亿元将实现第一次放大,资金规模有望做到270亿元以上。其后,地方债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后,通过吸引银行信贷和社会资本投入,实现债券资金的乘数效应,从而达到二次资金放大的目的。
“和之前中央4万亿投资规模相比,地方债相对规模要小得多,但是通过这一举措将有力地增强社会投资信心,吸引社会资本的流入。配合国家的其他一系列经济提振措施,地方债就相当于是99度水烧开差的那一度。”四川省社科院宏观发展研究所所长盛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四川省财政厅近日也明确表态,地方债资金投向项目为基础设施建设类和社会公共服务类。对于省级留存安排的90亿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为70亿元,社会公共服务类项目20亿元,待通过“四川发展”放大后,省级安排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的资金将为230亿元以上,社会公共服务类项目40亿元以上。
对于转贷市(州)的90亿元地方债,原则上确定其中40亿元将主要用于灾后恢复重建,分配范围为国家和省确定的51个地震重灾县(不包括扩权试点县)所在的8个市(州)。另外50亿元主要用于21个市(州)扩大内需的需求。
在市(州)转贷方案中,由于扩权县不纳入转贷考量,成都市所获“蛋糕”最大,达60亿元。扩权试点县(市)扩大内需和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地方配套所需资金由省统筹适当安排。
四川还债能力有保障
据了解,对于未来的还债方式,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的还本付息由四川省发改委协调“四川发展”组织项目业主筹集资金来源,社会公共服务类项目由省财政筹集还本付息资金。但是关于偿债能力的话题还是引起了众多的关注。
有专家分析指出,一旦偿债风险爆发,政府投资的企业就可能面临着破产,地方财政也会破产,并波及金融机构,引发连锁反应。同时,为了偿债,政府有可能巧立名目,提高税费,变相增加行政性收费和预算外收入,这势必会对人民的生活形成压力,造成社会不稳定。
四川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今年四川地方债主要投入灾后重建,3年期满时,众多重建项目的效应将开始显现,地方财力相应增长,在还债能力上比其他省份有更安全的保障,所以目前来看还不用担心政府负债过重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盛毅向记者分析,发行地方债对于缓解地方财力紧张、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今年地方债的发行规模不是很大,对其拉动经济复苏的作用不能期待过高。当前出台的种种扩张性政策,更重要的是要拉动民间投资,仅凭政府投资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它更多体现了一种制度上的突破意义。
|
| |
| |
|
| [相关资讯] |
 |
|
|
|
|
| |
|
|
|
|
|
|
|
·建材商务信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