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刺激周年 意见领袖展望宏观政策未来 |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徐以升
时间:2009/11/6
|
|
|
保八目标无悬念之后
在一揽子计划实施一周年之后,经济保增长的任务完成。“保八”目标无悬念之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哪些新挑战?对于后续宏观政策,市场依然充满争议。
昨天,在“后危机时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就未来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发表了看法。
李扬:怎样优化投资结构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认为,调整经济结构是中国经济的重要长期问题,而调整经济结构,必须从优化投资结构入手。
李扬认为,消费和出口在中期来看仍然难以大幅启动,低消费的背后是居民收入低增长,这需要改变国内经济的初次分配。而这谈何容易。全球经济并没有明显走上复苏之路,出口将不可能重复前些年的高增长。经济增长还将依靠投资。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必须从调整投资结构入手。
怎样优化投资结构?李扬认为,第一,投资要以创造就业为第一要务。目前的投资基本在“铁公鸡”领域,而这里就业效应有限。目前中国经济很多数据向好,但就业数据依然不乐观。真正要实现以创造就业为要务,要下苦功夫,要投向中小企业,投向草根。
第二,投资要有利于产业和区域结构调整。要考虑到中国不同区域的发展状况,有的地区总体工业化已经完成,有的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并将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等区域战略充实起来。
第三,要完善投资主体的结构。不能只以政府投资为主,要转向民间投资和社会投资。
第四,要调整融资结构。所有支持直接融资发展的措施都应支持,债务性资金转化为股权性资金的措施都应该支持。
陈东琪:
下一步宏观调控四个着力点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在中国经济今年取得高速增长之后,2010年中国经济将继续出现加速增长。
在宏观调控的预期方面,陈东琪谈了四个方向的着力点。
第一,着力寻找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和合理均衡通胀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增长质量、微观经济增长效益上要多做工作。要注意应对外部风险放大带来的经济增长的代价。要防范通胀提前注意不够,今后通胀加速对经济增长的冲击。
第二,着力应对经济增长成本提高的外部挑战。全球经济增长加速的预期,会使全球原材料价格增长比预期要快。以高油价为代表,这会推高经济增长成本。另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越发频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以及中国不动产价格的上涨,都会推高中国企业财务费用和生产成本。要提前进行体制改革,消化这种成本上涨。
第三,着力应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退出速度加快,对我国货币政策连续性、有效性的挑战,尤其是对我国汇率政策合理均衡导向的挑战。明年,美欧发达经济体不仅会在货币政策数量方面加快退出,利率方面也会退出。目前还只是挪威、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央行加息,明年更主要的经济体应该会提高利率,这会给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增加难度。
第四,怎样保持消费等政策的连续性。明年宏观政策的连续性不仅表现在财政、货币政策上,而且也表现在消费等具体政策的连续性,包括促进收入增长,以及促进有利于消费环境的政策措施等。
贾康:应不失时机调整资源税费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当前已经告别了原来的通缩压力和影响,而现实通胀压力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应该不失时机地尽快将资源税费向上调整。
贾康指出,如果当前的宏观政策能够把调结构、转方式做得更好更到位,就更有利于推迟下一轮通胀压力的到来。
用价格的手段,用资源税费的杠杆,会促使整个产业链升级。
除资源税之外,贾康认为,在房地产行业的物业税也需要推动。只有如此,房地产市场规避炒作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贾康认为,在改革方面,中国要下决心推动反垄断,尤其是行政垄断。这可以有效促进资源分配优化和合理化。
“反垄断肯定要触动既得利益,但改革开放30年之后,我们要明确地树立一个命题,不可能在不触动既得利益的情况下深化改革。”贾康说。
孔泾源:民本经济是主体
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司长孔泾源认为,政府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到“十二五”末期,中国经济发展将出现一些重大的改变或者转折。比如,今年我国城市化率已经将近47%,每年还在以1%~2%的速度增长。到“十二五”末期,城市化率将超过50%,中国将从数千年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在的城市社会转变。另外,今年人均GDP超过3500美元,到“十二五”末期将达到5000美元,中国将实现从发展中国家到中等发达国家的转变。
但中国要进行体制和制度改革,不然不适应这样的重大转变。
比如,核心问题是进行收入分配改革,避免陷入中等国家陷阱。要解决好资源分配和再分配,政府要尽到责任,包括建立社会安全网。
此外,像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垄断行业和国有体制改革都需要推进。
孔泾源尤其强调,近期市场讨论国有企业、央企的边界,其实多年前已经形成共识,只有市场主体做不了或者不经济的领域,国有企业才可以参与。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本经济是基础和主体。
范剑平:国有资本应从房地产等竞争领域退出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下一步要更加注重经济回升的质量,政府投资不要继续大铺新摊子,把工作重心放在进一步激活民间消费和投资,切实将经济回升动力切换到自主性增长上来。
针对市场热议的“国进民退”问题,范剑平指出,当前国有资本除了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领域大展身手外,也出现了部分国有资本大规模进入竞争性领域、挤出社会投资的现象,甚至出现“国进民退”和国有资本与民争利的局面。
“比如国有企业在房地产领域过度活跃,不仅没有成为稳定房价的重要力量,反而凭借国有企业在银行信贷融资和资本市场上市‘圈钱’的政策优势,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在各地土地拍卖中频频成为抬高地价的‘地王’,在百姓心目中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范剑平举例说,国有企业收购著名民营企业集团的并购事件增多,甚至出现亏损的国有山东钢铁集团收购民营盈利企业日照钢铁公司的怪现象。
范剑平认为,国有资本应从房地产等竞争领域逐步退出来。另外,应该推进垄断行业市场准入改革。在铁路、通信、航空、石油化工等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2392.874,0.00,0.00%)与社会发展领域引入竞争,尽快清理不合理的限制性行业准入制度,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这些领域。
张宇燕:世界经济全面复苏
动力依然不足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认为,目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动力还是不足,反弹和复苏还是两个概念。现在确认的是反弹。反弹一般是技术性或者说是恢复性的,它并不意味着必然的复苏,而复苏是一个周期性的概念。
张宇燕的主要理由是,发达经济体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美国失业率估计明年还要超过10%,欧元区也不乐观。失业众多会影响到消费。
另外张宇燕表示,美国家庭净资产已经从最多时候的63万亿美元降低到40多万亿美元,财富效应如此深的变化将影响到美国的消费。
张宇燕还认为,目前美国金融体系的损失依然没有暴露完,整体体系依然脆弱。实体经济层面,欧美的产能利用率也依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整个世界经济层面,各种不确定因素都存在,劳动力成本在缓慢上升,全世界缺乏带动复苏的产业,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大力支持现在也没有,贸易保护主义还在加剧。
“对全球经济态势还是要多一份关注、多一份忧虑,这可能更利于制定宏观政策。”张宇燕说。
|
| |
| |
|
| [相关资讯] |
 |
|
|
|
|
| |
|
|
|
|
|
|
|
·建材商务信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