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张先生的父亲买了一张标价1.8万元的红木茶几,卖家在发票上注明这张茶几的原材料是“老挝红酸枝”。满心欢喜买回家后,亲朋却说这茶几“不像”红酸枝。这下老爷子坐不住了,如果花将近两万元买张赝品茶几摆在家里,那就太郁闷了。家人提出做鉴定,老爷子又有些犹豫,因为如果带到相关机构去做鉴定,那就难免要对茶几进行破坏性取样。取样进行检测才能判断材质,结果如果材质不是红酸枝,那可以找到商家要求退货,但如果鉴定结果证明这的的确确是红酸枝,老爷子就要自己承担损失。
推荐阅读:浙江市场:红木家具销售标签100%不合格 红木家具透明价试水待检验 白皮掺假敲响警钟 明年红木消费将有法可依 红木家具论斤算已不是传说 专家称其“水很深”
老人家为是否“老挝红酸枝”而发愁
要不要做破坏性鉴定的事情让老爷子一直感到烦恼,于是张先生颇费周折找到一位红木方面的专家,希望通过类似于电视上“鉴宝”那种形式,在不破坏茶几的情况下请专家帮忙鉴定,看看自家这张茶几是不是真材实料的“老挝红酸枝”。
和这位张老爷子的情况类似,很多初识红木家具的消费者自己去判别红木的种类、品相、加工工艺,以及商家提到的产地等,容易质疑自己是否“打眼”。“没经验”是许多消费者购买红木家具最苦恼的事情,难道真的只有通过多次购买才能获得经验?上周,我们跟随张先生,一起拜访了红木专家杨家驹教授,看一看在目测条件下,如何简单判断红酸枝的真伪。
细寻“酸香味”辨别红酸枝真伪
杨教授鉴定这茶几的材质是不是红酸枝,是通过“闻”。
杨教授向我们解释说,红酸枝会散发出独特的酸香气,这是其他被我们通俗地统称为“红木”的其他木材所不具备的“天性”,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个独一无二的天性来判断茶几的材质是不是红酸枝。但光是趴在茶几上闻,可什么都闻不到,这里还需要有一个无伤大雅的小破坏。我们在杨教授的指导下将茶几翻过来,杨教授用过去刮胡子用的小刀片在桌子脚这种不显眼的位置上刮掉了表层的漆,一直到露出颜色更浅的内部材质为止。就着这新鲜刮出的茶几腿内部,我们都上前闻了一闻,味道虽浅,但确实是有淡淡的酸香味。
杨教授为我们拿出几片红木标本,进行了相同的操作,味道明显比茶几的味道浓郁。杨教授说,这是因为茶几本身的原材料已经“干”了,所以味道小很多,但却不会消失。虽然费点力气,但还是可以闻到,通过味道判断,这张茶几的原材料的确是红酸枝。
肉眼难辨材质优劣“沟”说了算
通过几块红木标本上面贴着的标签,我们知道,其中有紫檀、红酸枝、花梨木、鸡翅木等,这些其实都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红木”。杨教授单独挑出两块同样标注为红酸枝的标本,借着光线向我们展示:虽然同属红酸枝,但是也有质地好坏之分。木材本身表面有一道道的“沟”,通过肉眼就可以看到。这些“沟”越深,越长,木材的质地就差一些,而那些“沟”浅而短、相对细腻的木材,质地就好一些。
在张先生的茶几上,我们也在杨教授的指引下很容易地找到了这种木材自身形成的“沟”。杨教授认为,这张红木茶几上的“沟”短小细腻,可以判断其木材本身的质地不错。我们提出质疑:这种沟会不会因为家具表面的上漆工艺而被“糊”上,使原本可能大一些的“沟”看上去变得细小?杨教授表示,上漆本身对“沟”的形状、密度等不造成影响,无碍判别。
同时杨教授也指出,老挝红酸枝身上“沟”浅而纹理细腻,材质上乘。但仅仅通过这样肉眼的判断,并不能确定这张茶几的原材料是否果真来自老挝。
边材使用过多红木家具不合格
虽然已经确定了这张茶几的确是红酸枝,但是也有遗憾。杨教授就在这张茶几的外观上发现了问题。在通体暗红色的茶几上,有一块小手指大小的部分呈明显的浅色。杨教授告诉我们,这一块明显是边材。制作红木家具通常是木材的心材,这是由心材不易被腐蚀等特性决定的,也正是因为在选材上的考究,所以有的红木家具能保存上百年。但是边材却并不具备同心材相同的特性。
杨教授说,我国有针对红木家具制定的国家标准,标准中明确规定,一件红木家具的边材使用量不得超过整体的10%,而这10%不能出现在家具的表面。也就是说,在家具正常摆放时,我们能直接看到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看到边材,而在“明面儿”上能看到边材的红木家具都不算合格品。
在随后我们对几家红木家具卖场进行的探访中,不难发现边材出现在家具表面的现象。销售人员对这种明显的瑕疵均表示“没关系”和“不影响使用与价值”,并表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问题不予退换货。
表面颜色不足以作红木家具的判断标准
在鉴定这张茶几之初,作为外行人的我们也进入了一个误区:由于杨教授拿给我们展示的红酸枝标本中,有一块标本的颜色和这张茶几的颜色相差无几,而我们也主观地认为,颜色相同就是同样的木材。很多初识红木的消费者也有类似的误解,通过颜色辨认红木,以为颜色越是靠近暗红、深红,就越能肯定其材质是红木,甚至依次判断材质本身的品质。
杨教授对此予以了否认,他表示,家具表层的颜色可以通过上漆等工艺弥补甚至改变,不能因为家具的表面颜色就判断材质。而由于我们为了闻到家具木材的气味而刮开了表面的漆层,看到了在表层下面,内部颜色其实比外面要浅很多。这也证实了杨教授的解释:家具表面的颜色并不能作为判断材质和质量的标准。
单纯用看和闻不足以确切鉴定红木家具品相
杨教授一直在强调,想确切知道茶几的原材料是不是来自老挝,仍需通过破坏性取样,进行实验室鉴定得出结论,这样目测检验的结果,并无法作为有效力的检测结论。消费者原本无意破坏家具,因此仅拜托杨教授进行目测鉴定。所以到鉴定结束,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这张茶几的原材料是红酸枝,材质不错,但加工工艺粗糙。而且,无法判断原材料是否来自于老挝。
虽然通过此次鉴定,我们多少掌握了一些判断红酸枝的技巧,并分享给读者,但也有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比如,我们是在杨教授的指导下,通过“闻”来辨别红酸枝的。但是普通消费者在选购红木家具的时候,并没有办法通过这种会破坏家具表面的方式来进行判断。而且,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分辨味道,但普通消费者可能原本并没有闻过正宗红酸枝的“酸香味”,如果自己选择这样的方法判断,也难免出现对于味道的混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