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倚傍顾客均是非富即贵、产品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它高昂着头在市场走过辉煌的十多年后,2011年却因为产品的洋身份涉嫌造假被央视曝光,迅速沦为臭名昭著的行业败类。事后,虽然它通过老总哭诉等一系列的危机公关极力为自己“辩污”,仍然不能抹掉人们对其造假的质疑。
事件回放:
产品洋身份造假被央视曝光
达芬奇家居,一个致力于把世界上优质、顶级的家居产品带给追求品质生活的顾客的家居品牌,于2011年7月10日止步于梦想前。这一天,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播出了以“达芬奇‘密码’”为主题的新闻,揭开了达芬奇天价家具涉嫌造假的惊人内幕。
根据央视调查,达芬奇家居涉嫌原产地造假、原材料造假。运作方式造假、品质造假,这四大造假行为。一时间,很多人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一句古话形容达芬奇家具的丑陋面目。与此同时,达芬奇家居北京门店的销售额迅速下滑,谁都不敢再买达芬奇家具。而以前消费达芬奇的有钱人们,本以此为荣,转而避之唯恐不及,谁用着达芬奇家居,就与“傻子”打了等号。
越公关越危机
有业内人士认为,达芬奇被央视曝光造假后之所以陷入更大的危机境地,与它主导的一场场匪夷所思的闹剧不无关系。2011年7月13日,在央视曝光3天之后,达芬奇家居在京召开情况说明会,在会上,达芬奇家居总经理潘庄秀华坚称达芬奇代理的意大利品牌全为原装进口,但也承认与东莞长丰合作生产过美国品牌“好莱坞”家具。中途,面对一位消费者的厉声斥责,潘庄秀华突然声泪俱下,开始痛诉发家史,对央视曝光的材料不合格、运作方式造假等内容却始终不予正面解答。
事发后,达芬奇家居多次发布道歉信、公开信、沟通信,召开说明会等等,但都是在推卸责任,对产地是否造假、是否接受退货、如何给予消费者赔偿等核心问题避而不谈。
8月31日,上海市工商局公布对达芬奇家居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其家具产品质量不合格,且在产品标签标注和广告宣传方面存在不规范行为。3个多月后的12月23日,上海市工商局向达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对其处以130多万元的罚款。对于这一结果,谁也没料到,达芬奇家居在其官方微博上公然表示不服,叫嚣将对上海市工商局提起行政诉讼。
进入2012年,达芬奇忽然跳出来指控广东卫视诽谤,指斥央视记者李文学敲诈,并公布了潘庄秀华与崔斌、李文学的谈话录音,引发了人们对达芬奇是否冤枉的怀疑。但调查实事证明这只是达芬奇“最后的挣扎”。
回顾达芬奇被央视曝光后的种种反应,仿佛是在看《碟中谍》大片,闹不清楚它究竟是真有冤屈还是假喊冤。不过,有一个事实无法忽略,如果没有造假,为什么在2011年7月1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不用铁证予以反驳?不用证据说话,潘庄秀华就是再掉更多眼泪也救不了达芬奇。
最值得注意的是,达芬奇其实一贯与“诚信”二字无缘。2005年1月24日,自称“洋超市”的达芬奇在门口竖起一块打假牌子:“在本店如发现国产家具一律奖励打假奖金10万元。”
达芬奇的这一策划一看就是不着边际的虚假事件。对于老百姓来说,哪有火眼金睛看出达芬奇超市里哪一款是国产的、哪一款是进口的?就算有人发现其中销售的是国产家具,达芬奇既然宣称百分之百“纯进口”,打死也不会承认的。悬赏10万元打假奖金无非是要告诉人们其卖的是“纯进口”,绝无“国产货”。
在央视曝光之后,达芬奇的种种做法丧失了作为一个诚信企业的起码底线,声誉扫地,道义无存,它的诚信更是从来就不值得相信的,这样的企业不毁灭,规范的商业秩序何以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