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烧开水来作比喻,很多事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只差1℃就熄火了。
很多策略之所以没有效果,仅仅是因为执行方式稍嫌粗放。
“这个是匠人,那个才是大师……”
人们有时爱拿“匠”与“师”(或“家”)来比较做同一类事的不同人之间的层次差别。表面看,这种比较似乎有理,故经常被人们引用。
但稍加分析你会发现,“匠”和“师”之间的差别并没有所谓艺术层次上的悬殊,有的只是行为精细度的对比。比如,教书匠相对于教师,民间工匠相对于民间艺术大师等。
用心体会一下自会有所觉悟:一个忠于职守、认真履行教师职责的人永远是被人们尊重的老师和人类灵魂工程师,那些无可奈何混时间或为混一口饭而敷衍的人,充其量就是被人们所蔑视的教书匠;精心对待每一件作品的人无疑会成为艺术家,而只求应付了事的人最多也就是一熟练工匠而已。
在越来越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所有企业面对的竞争程度是一致的。我们发现,有很多企业其基础实力、企业规模、产品品质等衡量企业竞争要素的条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后,不同企业之间的业绩差别很大。人们在寻找差距时发现,大家的营运水平一致,所采用的策略并没有什么大不相同的,但就是最后的业绩相差悬殊。对此现象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以为是自己缺乏“财运”。
其实,且不说“财运”、“官运”、“桃花运”等是否唯心,即便实际存在,它们的垂青也是有选择的,有规律的。
我们可以对那些“运”好的人多一些关注与探究,来看看运气垂青的规律——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那些“运”好的人和“运”差的人相比,确实有区别,但区别并不在运作本领上,而在于运作态度上。“运气”佳者的态度就是专注精心,做任何事都求精求细,决不粗放。谁都知道,精细本身就会提高成功的概率,精细的运作态度往往作用在运作本领上,使运作本领提高,擅长精细的企业的营运就会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很多品牌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超越不少早就知名的同行,其运作的方方面面所体现的风格就是靠精细、再精细。
几乎没有什么高难度的诀窍,道理就这么简单。中国有位国学大师在演讲时曾说:“如果你运气不好而想运气好,那你就和运气好的人待在一起。”其实,只要养成精细的习惯,做任何事都拒绝粗放,那么,你的运气自会好起来。
我们建材企业界的朋友都有财运,那么,你就从今天开始拒绝粗放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