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我们不缺乏规则,缺乏的是以身作则的理念和意识。
所谓以身作则,就是应该把“照我说的做”改为“照我做的做”,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激励作用。然而,现在有些领导者总对他的员工说:“照我说的做”。可他们不明白,这是下下之策,真正的上上之策应该是:“照我做的做”。
三国时期的曹操深知如何激发臣属的能力。无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烈,他都十分重视以身作则。他始终认为,作为一个将帅,自己的威信是从律己中来的。曹操常说:“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用通俗的话来说,那就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曹操兵伐南阳张绣时,麦子尽管已经成熟,但是因为大兵将到,所以农夫们都逃避在外,不敢回家收割麦子。为了收取人心,曹操派人四处寻访当地父老乡亲和守境的官吏,说:“我奉天子之命出兵讨逆,与民除害。今日正当麦熟时节,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经过麦田时有践踏者,都一律处死。军法严明,希望你们不要惊疑。”百姓听说后,大都欢喜称颂,都在路边拜谢。官军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子,相互传递而过,都不敢践踏。一天,曹操乘马经过一块麦田,忽然惊起田中一只斑鸠,曹操坐骑受惊,窜入麦田之中,踏坏了一大块麦田。曹操当即招行军主簿前来,追究自己踏麦之罪。主簿说:“丞相岂可议罪?”曹操却说:“我订的法,我自己却犯了,怎么能服众?”说完就拿起自己的佩剑,就要自刎。众将都急忙拦住。郭嘉说:“《春秋》有言,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岂可自戕?”曹操沉吟良久,说:“既然如此,我姑且免死。”于是用剑割下自己的头发,摔在地上说:“暂且割发代替首级。”并派人将此事传告三军说:“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暂且割发代替。”于是三军悚然,都谨遵法令。
日本前经联会会长土光敏夫,是一位地位崇高、受人尊敬的企业家。土光敏夫在1965年曾出任东芝电器社长。当时的东芝人才济济,但由于组织庞大,层次过多,管理不善,员工松散,导致公司绩效低下。土光接管之后,提出了“一般员工要比以前多用三倍的脑,董事则要多用十倍,我本人则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口号来重建东芝。
他的口头禅是“以身作则最具说服力”,他每天提早半小时上班,并空出上午七点半至八点半时间,欢迎员工与他一起动脑,共同讨论公司的问题。土光为了杜绝浪费,借着一次参观的机会,给东芝的董事上了一课。
有一天,东芝的一位董事想参观一艘名叫“出光丸”的巨型油轮。由于土光已看过九次,所以事先说好由他带路。
那一天是假日,他们约好在樱木町车站的门口会合。土光准时到达,董事乘公司的车随后赶到。
董事说:“社长先生,抱歉让您久等了。我看我们就搭您的车前往参观吧!”董事以为土光也是乘公司的专车来的。
土光面无表情地说:“我并没乘公司的轿车,我们去搭电车吧!”董事当场愣住了,羞愧得无地自容。
原来土光为了杜绝浪费,使公司合理化,以身作则搭电车,给那位浑浑噩噩的董事上了一课。
这件事传遍了整个公司,上下立刻心生警惕,不敢再随意浪费公司的物品。由于土光以身作则,东芝的情况逐渐好转。
曹操踏麦,割发代首以示惩戒,于是三军都纪律严明,严格遵守各项法令制度;土光以身作则搭电车,于是公司上下以节俭为荣、浪费为耻。成功的领导,在于99%的领导者个人所展现的威信与魅力和1%的权力行使。而这种威信与魅力,正是来自于领导自身的行为。古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自己愿意去做的事,才能要求别人去做,只有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才能要求别人也做到。作为现代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用无声的语言说服员工,这样才能具有亲和力,才能形成高度的凝聚力。
规则是给员工制定的,也是给自己制定的。如果一个团队的领导自己都不遵守规则,如何要求团队的其他成员来遵守呢?我们的企业中,最容易破坏制度的人往往就是制定制度的人,有时甚至就是最高管理者本人。大厅中明明写着“请勿吸烟”,可是烟瘾上来了,最高管理者抽一支,别人也不敢讲什么。很多领导口口声声说要进行团队建设,自己却没有按照团队精神去做。规则就是规则,确定下来的规则就要坚决执行。我们不缺乏规则,缺乏的是以身作则的理念和意识。而领导所起到的就是一个标杆作用,他永远站在队伍的最前方,给员工以榜样、力量、方向、方法,使得整个团队昂首阔步地向前。因此,中层管理者在带领自己的团队时,一定要时刻牢记,你不只是领头羊,更是指挥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