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作以来,我每天都一心扑在工作上。我常常和身边的员工讲,如果你有一份工作,不要只是想:“我做这份工作只不过是为了活口。我得吃东西,所以必须为了食物而赚钱。”如果你用这种生活态度过日子,除了自己以外什么也不考虑,这只能显示出你毫不关心他人。
稻盛先生说:在这个凡俗的世界里,一心扑在工作上是最重要的。
但是,为什么有的人觉得工作是苦役呢?
释迦牟尼佛为众生开示的“正精进”,就是以忘我和无我的菩萨大情怀服务于社会和众生。
一般的人,认为那个会疲劳的身体是“我”,那个会疲倦的“精神”是“我”,因而倍加爱惜,唯恐过度。
这样的人,还没有体会到奉献的快乐。也可以说,他的人生境界,还没有再上一个台阶。他还不了解当他人的需要高于自己时,“自我”在观照中,不断地变小,甚至微乎其微时的人生境界的滋味。那种“忘我”的感觉,会使人生充满热情,充满能量,同时也充满欢喜。
只有做到“无我”了,才会体会到自在解脱的快乐。
稻盛先生说:劳动对人类来说是具有更深远、更崇高的价值和意义的行为。劳动有战胜欲望、磨炼意志、创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简单地获得生存所需的粮食。获取生存所需的粮食只不过是劳动的附属功能而已。
专心致志、一心扑在日常工作上是最重要的,这才是磨炼意志、提高心性的尊贵的“修行”。工作因何可以当做修行?稻盛先生曾举过一个二宫尊德的例子来说明。
出身贫困之家的二宫尊德虽然没有学问,但有一把锄、一把揪,从早到晚披星戴月耕田劳作。最终,他把一个凋敝的农村发展成为富裕的村庄。不久他得到德川幕府的重用,在宫中与诸侯平起平从,虽是农民,但举止自有威仪。
全身沾满汗水和泥土、坚持劳作的“田间的精进”,已经潜移默化,扎根于内心,陶冶了人格,砥砺了精神,人品也达到了更高境界。
专心地工作,或者一心扑在工作上,正是佛教讲的“戒”和“定”的修行,由“定”发“慧”,修“定”了,智慧自然就有了。
通过服务于他人,“小我”逐渐泯灭。就像二宫尊德这样专心致志于一事,努力工作,通过日常的精进,精神自然得到磨炼,进而形成厚德载物的人格。
所以,稻盛先生说:劳动这种行为的尊贵就在于此。也许说起精神修炼会让人联想起宗教上的修行等,其实,热爱本职工作,一心扑在工作上,这就足够了。
劳动的伟大之处在于,劳动完成了人类的进化,劳动完善了人的品格。
稻盛和夫经常对员工说,要“极其认真”地过好每一天。生命只有一次,万万不能浪费,要“竭尽全力”,真挚、认真地活着——继续这种看似朴素的生活,平凡的人不久也将旧貌换新颜,变成非凡的人。
除了惩罚式的超强度劳动,那些为服务他人而进行的劳动,都能起到提高人的品质的作用。也可以说,哲学产生于辛勤的汗水中,精神在日常的工作中得到历练。
稻盛先生一直认为:“精进”并不需要脱离世俗的社会,工作现场就是最好的历练精神的地方,工作本身就是修行。
只能说,在世俗的社会里精进,才是最好的地方。
在禅宗,寺院中的云水僧要做从准备餐食到庭院打扫等所有的旧常工作,但这些工作与打禅相同。在世俗社会里,从事某一工作,或者当工人,或者当技术员、工程师,也与打禅相同,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差异。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也是修行,专心致志于工作也能到达参悟的境界。
辛勤工作,不但能够提高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得到他人的赞美,同样自己也能提高人生的品格,并且获得很好的物质报酬。
稻盛先生有一句名言,他说:劳动的喜悦是世上最大的喜悦。
能从劳动中获得喜悦的人,恭喜你,你是幸福的人!
这种喜悦,是创造了财富和发明的喜悦,是服务了他人的喜悦,是“忘我”后的身心愉悦,是体会到“无我”的自在安乐!
劳动之乐,非娱乐之乐能比。娱乐之乐,如果是为劳动后放松身心而乐,亦是劳动之乐的延伸,否则,纯粹的娱乐只是暂时的乐。没有一种纯粹的娱乐,能比得上劳动之乐那从内心里涌出的快乐!我认为人类真正能衷心感到喜悦的是工作。有人则说一个劲儿地工作枯燥无味,他们认为人生需要兴趣和娱乐。
劳动之乐也许不能马上体会,有的劳动辛苦,但是收获甘甜。就像植树后,得到清凉的阴翳,植树的辛苦就不足而论了。
而且,用心体会劳动的喜悦,不也是从劳动中获得的丰厚果实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