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大王卡内基说:“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是他选择了一行并坚持到底的结果。”许多人的失败是择业的失败,他们往往找不到自己正确的位置,不明白自己最适合干什么,什么是自己最需要的。美国思想家弗洛斯特说:“在筑墙之前应该知道把什么圈出去,把什么圈进来。”
选择决定命运
英特尔公司前总裁格鲁夫说:“人生最奢侈的事就是做你想做的事。”员工违心做事,有的是身不由己,更多的是可供的选择太多,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英国心理学家萨盖做的实验证明:戴一块手表的人知道准确的时间,戴两块手表的人便不敢确定几点了。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韦奇观察到,即使一个人已有了主见,但如果有十个朋友的看法和他相反,他就很难不动摇。易趣公司CEO吴世雄对此深有体会:“中国市场上的诱惑太多,机会太多,割舍最难。不是做什么,而是决定不做什么最难。”
公司的商业机会如此,员工的职业规划也如此,要选择员工所能达到的职场高度。拿亨利·福特来说吧,当年爱迪生公司许诺福特做主管,条件是福特要放弃内燃机车的研制,福特的选择很轻松:“我早就知道我一定会选择汽车。”年轻的福特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知道自己的路与众不同,他要做的就是汽车的先驱,而不是区区一个不知名的主管。如果福特当年选择做主管,很难说还有福特汽车公司,也难说美国是一个车轮上的国家。
术不可不慎,选择做什么工作,就是选择自己是什么人。有的员工半途而废,无所适从,没有成就感,都是因为不能解决这个根本问题而导致的。美国一句谚语说得好:“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整个世界将为之让路。”
托马森·沃森就是这样的人,他被帕特森撵出收银机公司时已经40岁了,而且拖家带口,但即使在那个时候,他选择职业也很严格。他先后拒绝了制造潜艇的电船公司和生产武器的雷明顿公司的邀请,他觉得这些红火的公司在二战后就没有什么前途了。道奇公司请他做总经理,但不能分红,沃森也没有接受。
如果沃森没有拒绝这些对别人来说十分诱人的职位,就没有了后来的IBM公司。
找适合你的那一行
巴菲特非常赞赏盖茨的商业才智:“如果比尔开个卖热狗的小摊,也最后肯定会成为世界热狗大王。”但人力资源专家未必同意这样的观点,因为人的能力只能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得到尽情的释放。许多人之所以有成就,就是因为一生只做一行。“任何有成就的人都有点像偏执狂,他们每次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彼得·德鲁克这样说道。
商业世界不需要面面俱到的人,盖洛普就主张员工找工作不要四面撒网,不能认为自己干什么都能干好,要找到和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匹配的职业。天生我才必有用,但不是放在哪里都有用。商业世界里最缺的是专家,当有人问陈东升做完泰康人寿是不是还要做别的时,他说:“不做了,一辈子再不做别的什么了,因为创业就像一个年轻人去冲击世界冠军,集人生所有的心力和体力才能做好一件事。”
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就是幸福。调查发现:人们50%左右的满足感、56%左右的归属感都是通过职业生涯得到的。每个职场中的人都应该读懂自己,找准用武之地。艾尔弗雷德·斯隆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找工作屡屡碰壁,走出校门的那一年是他生命中最为沮丧的时刻。他十分焦虑和苦闷:“美国经济中哪个位置适合我?我应该怎样去做?”他在全面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和环境的机遇、挑战之后,明确了自我职业的定位,最后担任了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
职业不是别人为自己搭建的舞台,只有自己为自己设计和搭建这个舞台,自己才能成为主角,才会不知疲倦。创办先锋基金的菲利普·卡莱特101岁的时候,仍然到办公室去工作,因为她在其中找到了乐趣。罗丝·布拉姆金100岁的时候,每周仍然在店里工作60个小时。她说:“我讨厌回家,我要用工作来远离死亡。”显然,合适的工作给她以强大的生命力。巴菲特对此很是崇敬,他说:“她来美国的时候都不会说英语。我们要花几十年的时间,在商业历史教科书中去学习她。”在1995年的公司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说他非常想知道商业管理学科的学生为什么不去学习布拉姆金夫人的案例。
如果你不爱星期一,说明你入错行了;三句不离本行,说明职业选择是对的。招商银行的行长马蔚华,开口闭口都是招行,情不自禁;倪润峰的“症状”也是如此,每次记者来采访,说起彩电,他都表现出令人难以理解的痴迷程度,他甚至还曾身披彩带,在商场里亲自叫卖21英寸彩电;王建宙还在杭州电信局当局长的时候,就觉得全城的电线杆都是自己家里的东西,有一根坏了,就得马上修好,他出国照相只拍电话亭,一共拍了四大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