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表示,明年保障房计划开工量不会低于500万套。山东师范大学房地产经营管理系教授程道平向《中国联合商报》表示,明年保障房建设规模会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这将倒逼保障房建设制度的完善。此前的10月30日,国家行政学院经济部主任张占斌教授在北京大学主办的“城市中国沙龙”上也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保障房建设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助力,对我国目前相对低迷的楼市供应格局带来深远影响。
扩内需稳增长的“良药”
保障房建设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背后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由保障房驱动市场投资杠杆,这是一剂提振经济的良药。
在城镇化推进中,保障房同样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张占斌认为,城镇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农民进城、居住条件改善等,这个过程不仅对保障房,也对相关的配套设施有大量需求,成为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这些产业的发展也将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并承接城镇化过程中新增的城市人口。
业内人士分析,保障房的投资建设,除了提供了更多就业空间,外来务工人员得到了大量就业机会;与房地产相关的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会服务等产业都因保障房建设加速而得到发展。
虽然明年设定的保障房计划开工量约为500万套,仅从数量上看,建设规模略有下滑。但程道平认为,这无碍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保障房项目陆续入住之后,对配套项目的需求也会加大。另外,在保障房小区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消费、医疗、教育、社会服务等相关的行业仍有大量的发展机会。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未来还将有更多的中西部省份和城市享受到政策倾斜。住建部日前出台《关于支持大别山片区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协调加大对片区财政困难地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补助力度,指导片区三省(安徽、湖北、河南)在任务安排上对片区各县给予倾斜。
伴随这一进程,我国保障房建设也将保持一定规模。因此,在保证资金投入、完善相关制度的前提下,保障房建设将成为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
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双出击
今年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北京市房协秘书长陈志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十八大报告的表述,显示党和国家要让住房回归居住本质的决心,同时也将加强政府在建设保障房方面的责任。
对于“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这一要求,陈志认为,这是强化政府在保障房建设管理方面的责任。在他看来,保障房制度应该公平公正,同时还要完善保障房政府投资的制度。
“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这说明了要让住房体现其居住和民生的本质,而不能成为一种投资品。住宅的功能本质上是居住,不是投资产品,更不能通过房地产、土地来体现社会财富的分配。”陈志表示,所以要回归这个本质,就应该通过土地、信贷、税收等市场调节手段,尽量地去满足人们的自住、改善性需求,而不是把房地产作为发展什么商品或消费。”
陈志建议,让住房回归其居住功能的本质,通过“市场配置”,减少高端、奢侈住房的比例,如在土地供应等环节,减少高端住房的供应。
陈志也补充道,当然,高端住房不是不能有,但是高端住房应该用一些措施加以调节,比如运用市场配置中的税收等政策来调节。比如想住好的房子,那就要多交税。
影响供应 市场结构或渐变
明年保障房计划开工量约500万套,相对往年较少,但保障房建设仍是重要的政策着力点。按照计划,在完成36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后,到“十二五”末期,保障房将覆盖20%的住房群体。在我国住房市场化改革以来,这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规模。那么将对我国明年的楼市走向有何影响?
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2011年以来,我国新房住宅成交量中,保障房占比在30%左右,随着竣工量上升,保障房对住房需求的影响会更加明显。
业内人士分析,保障房供应规模加大,并不能降低商品房的价格。但在丰富住房供应类型,保障中低收入群体住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京沪等不少城市,保障房建设采取“捆绑式”,即在商品房小区中配建一定数量的保障房。业内人士表示,这与纯粹的保障房小区相比,该保障房项目享有与商品房同等的城市配套条件,这增强了保障房的吸引力,并成为保障房成交比例上升的主因。
另外,保障房建设规模的加大,也促使相关制度不断完善。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分析师张絮表示,按照明年开工量600万套计算,从2008年至明年底,保障房建成量或达到2000万套。此时,保障房建设任务中潜藏的质量、分配、管理等问题也会放大,其融资、监管都需要更加严格的制度。
不过,姜伟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保障房资金到现在为止没有发生大的问题,住房建设部门将提高资金安全,防止出现资金管理上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