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只知道她是美国洛杉矶一位富有的华裔商人,每年,她向中国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赠五十多万美元的助学资金。与别人不同,她从来不举行什么捐赠发布会,也不通过慈善机构,而是委托大陆的一位好朋友,通过电话和信函等形式,直接与当地学校联系,取得受助人的名单,直接把款项寄过去,并叮嘱对方不要张扬,也不要什么回报。
为此,几位学校的负责人给一些受助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发去信函,希望他们能定期给资助者写封信,让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同时表达感恩之情。
谁也没有想到,在整个资助过程中,多数人没有给她写信。即便是写过信的一些受助者,更多的是强调自己家庭困难,希望再得到生活方面的资助。有的人往往洋洋洒洒十几页,甚至没有一句“谢谢”的话。
几年时间过去了,她一如既往地资助山区的孩子们。后来,她的事迹还是被媒体记者捕捉到。消息来源于一名受助者,因为连续两月没有按时收到捐款,这名受助者的父母把电话打到了报社,说他们的孩子往年每月都会按时收到300元的助学款,但现在却突然断炊,他们为此很着急,甚至抱怨说:“怎么说不寄就不给寄了?”半个月后,一封加急快件把款项送到他们手中。
记者了解到,给孩子的捐款早就预备好了,只是因为她的委托人所在的城市当时正赶上百年不遇的洪水,邮路中断无法寄出。记者找到了她在中国的委托人,希望联系到这位资助者。她的委托人淡然一笑说:“她嘱咐过我,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也不能透露自己的姓名!”
通常,企业和名流捐款之类的,如果受助者不懂得感恩,可能早就被取消捐赠资格,她却毫不在意。面对记者的疑惑,委托人说:“我曾经问过她受助学生需要什么条件吗?她只说了一句话‘只要他们欣然接受就行’。”
捐助不一定要回报,也不是要获得某种施与的快感。至于少数受助者存在的不太阳光的心理,也请给他们一点懂得感恩的时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