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员工接触最多的就是同事。同事可能会分化为领导、下属、竞争对手,可无论如何,同事之间最需要的是尊重,应该真诚地对待同事,有理、有礼节地处理关系,携手同行是最现实、最正面的立场。
“什么样的人能成为好的CEO?”一位总裁说:“喜欢人的人。”
开发身边的同事
在开发自己潜能的同时,也应该开发同事的资源。盖洛普研究表明,在工作中有一名最要好的朋友能把一名员工达到敬业的可能性提高到54%,没有朋友则将这种可能性减为零。同事中,有的人像珍珠般闪光;有的人则不会发光,但却是一条离不开的线,能把散落的珍珠串在一起。有潜力的员工追求的价值就是群众中的那条线,先是隐性的,然后是显性的。
在变革频繁重组缤纷的时代,有朋友的人更善于应对压力和挫折,拥有朋友般的同事是最好的减压器。如果公司里程式化的激励系统不能产生足够的效果,管理层出于种种考虑,一般不会轻易表扬员工,所以,同事一般都很珍惜来自同事的表扬,因为同事都是内行,说的话颇有分量。所以,应该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身边的同事进行恰当的赞美。赞美应该以对方的绩效作为依据,选择好时机和场合,不能滥用。
软银公司总裁孙正义招聘员工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能否快速融入团队。新入职的员工,孙正义先观察他三天。第一天刚接触工作,不下结论;第二天一般人就能适应,也能和同事基本协调;第三天如果没有起色,孙正义立即解雇。在这里,一个员工的机会取决于他和另一个员工的关系,只有在短期内和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确保饭碗。开发同事成了当务之急。
商者无域,同事可以随时拓展,不一定非得在一间办公室里。中坤集团总裁黄怒波的手笔就很不错,他拿出了二十万元成立了业主法律基金,支持业主的法律维权,但这笔钱至今无人动用。这说明中坤集团、物业公司和业主三方在有利益纠葛之时,仍然能够和谐共处。
外国企业家也很擅长此道。当浙江奥康集团的产品首次进入欧洲的销售渠道时,在一艘游轮上,意大利的一个企业家握住总裁王振滔的手说:“我们都很年轻,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其实,很久以前,美国心理学家荣格就归纳出一个著名公式:I(我)+We(集体)=FullyI(完整的我)。就是说,一个员工只有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才是一个完整的员工,才能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己的潜力。
扫除职场中的“幼儿心态”
有的同事总是要求别人为他做这做那。依赖是对职责的一种推托,凭什么一个人总是让另一个人帮自己做事情呢?当自己觉得工作量过大,一个人无法完成时,应向主管领导反映,然后由领导安排下一步的工作。否则的话,很容易造成别人帮你做了很多事情,而领导却不知道,以为是你自己完成的。要清楚自己的职位、职责、权限,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可以做的,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
同事间距离产生美,优秀的员工心中有一个天平,以保证这段距离不远不近。得到提拔的人,一般来说他的人际尺度最合适。在保持合理边界的情况下,帮同事一个忙,很容易得到同事的心。中国的俗话说:“你可以得到一切你想要的事物,只要你帮助足够的人得到他们所想要的。”所以,真正的关系是用行动来进行的,不需要过多的话语,很多时候要说服一个同事,你得做另外一件事。狄更斯说:“能够减轻别人负担的人,就是有用的人。”
善于化解矛盾,减少阻力
不同员工做事的思路往往不同,不要刻意去比高低。所在岗位不同,思路也会不同,矛盾的出现是必然的。但不要举措失当,激化矛盾。不要因为一件小事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像了解产品一样,充分了解同事的个性特征,摸准他们的需要,就能求同存异。
感情是化解同事纠纷的钥匙,真诚是关键的一步。可以利用旅游、开会、出差、联欢等集体活动展开沟通,把积攒的矛盾悄然化解掉。只要下定决心和一个人交朋友,没有交不成的道理。
进入一个单位,就要遭遇新的同事关系,企业里的老员工最反感那些一上来就想当经理的新人。微软公司中国区前总裁唐骏以一个工程师的角色刚进入微软时,感觉像被扔到了大海里,“当时我在想什么时候才能熬到头呀”!唐骏后来在微软的辉煌,很大程度源自他所建立的良好的同事关系。他的绝招是:穿别人的鞋走走看,先从积极的角度去分析老员工,想想他们需要一个怎样的新同事?显然,同事之间也需要用正面思维来相互对待。
敢于用斗争求团结
同事之间的默契是很必要的,但一团和气也不行。同事之间没有了竞争,团队就没有了活力和上进心。团队需要“鲶鱼”,否则就要吃大锅饭。赵勇重新复出执掌长虹时就说:“长虹是一潭水,需要扔进石子才能激起波澜。”
在一个团队中,往往需要有人发出与主流意见相左的声音。老板会故意扶持几个与众不同的人,偶尔还让他们唱唱主角。有不同的声音,还可以开阔思路。要正确对待那些充当鲶鱼的同事,必要时也可分担一些鲶鱼的功能。证券分析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说:“你不是因为他人赞成你而正确,你正确是因为你基于的事实和推理是正确的。”
没有冒犯谁,但却遭到莫名其妙的攻击,这时就要以竞争求团结,要有理、有利、有节。青蛙时时鼓噪无人理睬,但雄鸡一叫则天下闻名。要用事实反驳别人的贬低,而不只是用语言反驳,只有事实才能校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