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提出一种自我们道德修养的方法。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见到比自己好的,希望超过那个人,见到比自己不好的,看看那个人的缺点自己身上有没有。
他又说:“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意思是,能够克制自己的私心欲望,那是仁。
孔子的道德修养,在稻盛和夫那里,就是自省反观,知道自己的不足,而不断地磨砺自己的心性,提高人生的层次。
可见,古今的圣贤,他们修养的方法都是大同小异。
稻盛先生认为:居于人上的领导们需要的不是才能和雄辩。而是以明确的哲学为基础的“深沉厚重”的人格。谦虚、内省之心,克己之心,尊崇正义的勇气,或者不断磨砺自己的慈悲之心——一言蔽之,就是他必须是抱持“正确的生活方式”的人。
稻盛先生非常喜欢《呻吟语》一书,尤其赞同书中的一句格言:“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辨是第三等资质。”
稻盛先生说:小至一个村庄,一个学术团体,一个企业,大至一个国家,任何一个集团的命运,都与它的领导人关系极大。
有关领导人的资质,吕坤在《呻吟语》中提出:“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就是说,具有厚重性格,并善于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是作为领导人的首要条件。领导人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这一点应该成为社会共识。
同时,吕坤又说“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就是说,聪明能干、巧于辞令,不过是第三等资质。
稻盛先生认为:当今世界,只具备第三等资质即“聪明才辩”的人,被选拔为领导人,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当然这种人作为“能吏”使用,未尝不可;但是,是否适合当集团的领导人,却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稻盛先生认为:现实社会之所以混乱,就是因为很多集团的领导人只具备第三等资质。因此,把具备高尚人格并且具有“深沉厚重”资质的人选为领导人极为重要。“让德高者就高位,给功多者以褒奖”。
现代日本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选拔领导人的条件上,似乎达成了某种共识,即这些人应该头脑清晰,口才好,在专业领域内有务实能力。这种人受重用,升职快,最终往往被选为集团的领导人。而许多公司也是只晓得聘用成绩优秀的学生,通过工作及各种训练,把他们培养成“聪明才辩”的专家,其中工作最出色的被任命为总经理,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战后的日本奉行“经济增长至上主义”,在这种社会背景选拔人才时,往往重视才能,因为有才能的人似乎容易带来经济效益。而人格因不好考核,往往受到忽视。公务员选拔,只看考试结果,分数高就可以进入政府重要部门。缺乏厚重人格,缺乏深刻思想,缺乏哲学素养,但能言善辩,适合在电视镜头里表演的政治家,容易受到选民的青睐。
最近几年,日本不少曾经显赫一时的有名企业违法丑闻迭出,例如曾被称为世界首富的西武集团总裁堤义明,因犯法而身陷囹圄。当丑闻被发觉时,面对新闻记者,这些企业的领导人或者惊慌失措,或者推卸责任,或者说“发生这样的事,极为遗憾,非常对不起”、“必须防止再发”等千篇一律的敷衍话。稻盛先生说,看不出他们作为领导人的真挚和诚实,看不出他们正视现实、承担责任、扭转危局的勇气和信念,看不出他们有制约自己的内在的规范、伦理基准和哲学。他们甚至连“善恶、正邪”也区分不清。把这些三等资质的人放在一等重要的岗位,集团迟早要走向破灭。
稻盛先生认为:作为集团的领导人,仅是思维敏捷乃至工作出色,仍是不够的。排在“能干”之前的,是领导人的人格魅力,就是吕坤所说的第一等资质“深沉厚重”和第二等资质“磊落豪雄”。领导人靠这种受人信赖和尊敬的人格魅力,才能凝聚部下的心,率领团队在正路上不断前进。
这三种资质,换言之就是人格、勇气、能力。领导人最好兼备这三种资质,如果要排顺序,那就是人格第一,勇气第二,能力第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