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先生说:对于努力和诚实所带来的恩惠,我们自然心怀感激之情。我们的人生道德标准就是在这些经历和实践中逐渐巩固定位的。回首过去,这种感激之心就像地下水一样滋养着我们道德的河床。
懂得感恩的人,才是能够懂得世事人生的人。感恩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道德品质。懂得感恩的人,必定也具有高尚的情怀和温馨的人性。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为自己所没有的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胀。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你的赠予,这样你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有健康的心态。
稻盛先生在《活法》一书中这么说道:“南无、南无,谢谢”这是孩子们容易记住的祈祷词,也是成为我们信仰原型的,同时又是培养我们感恩之心的语句。
经常念念这句话,无论对何人、何事,在顺境的时候自不待言,身处逆境的时候也要说声“谢谢”,努力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人生。
也许我们不谙世事的时候,不懂什么是感恩,但是,心地单纯的孩童时代,是容易记住那些值得感恩的事的。那真是成长的历程中最难能可贵的事。今天的成年人,应该回忆一下童真时代,再去体会那些感恩的事。对稻盛和夫而言,一次经历简直奠定了他的精神原型。
稻盛和夫回忆起他四五岁的时候在老家鹿儿岛一次登山拜佛的事。
登山的终点是一户人家,进去后他看见壁龛中有—个气派的佛龛,佛龛前,穿着袈裟的和尚正在诵经。孩子们正坐在和尚身后,静静地聆听他们低声诵读经文。读经结束后,他们一个个向佛龛烧香拜佛。
那时,和尚简短地向稻盛和夫这些小孩打招呼,有的小孩被要求再来一次。而和尚对稻盛和夫说:“你到这就可以了(无须再来了),今天的参拜就足够了。”
他接着说:“以后,每天要默念‘南无、南无,谢谢’,向佛表示感谢。以后,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了。”然后,对稻盛和夫的父亲也说以后不用这孩子来了,似乎这一关他已经通过。
稻盛先生认为:福祸像捻搓在一起的两股麻绳——好事、坏事交织在一起就是人生。所以,无论是好事、坏事,无论晴空万里还是阴云密布,不变的是充满感恩信念的人生。幸福如期到来之际,灾难不期而至之时,都要表示感谢。毕竟自己还活着,还有生命,对此要有感恩之心。
感恩不仅是一种德性,更是一种智慧。感恩真是一种智慧和德性交融的情怀啊。感恩之心允诺了生命幸福的可能。
无论不幸者还是幸运者、成功者,当他们拒绝感恩的时候,遵循的都是一种利己主义的逻辑。人皆有利己之心,这一点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完全被这种逻辑占据,他是否还能够体验到真正的幸福?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是一股很不和谐的“戾气”。
依我们看来,不知感恩非但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也是一种理智上的弱点。不知感恩,他的幸福就已经被剥夺了。
感恩还是一种情怀,很多时候,它是超出有形、有限这些硬规则制约的一念美意、一线良知。
对任何人来说,心存感恩,回馈他人、社会的每一分努力,都既值得赞美,也值得羡慕。因为他们帮助了他人,也提升了我们,小生命融入大生命,小快乐变成了大快乐,幸福不再遥不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