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素有“经营之圣”之称的稻盛和夫,先后创建了两个世界五百强企业。然而,他并不是天资聪慧、背景雄厚的人,而是初中、高中、大学考试常常不及格。和太多人一样,他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甚至是一个弱于一般人的人。可这样一个普通人,又是凭什么取得如此佳绩?
很多企业家向他讨教独特的经营之法。稻盛和夫认为,人生和经营的根本原理原则是相同的,都是单纯的,那就是“利他”。“利他”两字贯穿着稻盛和夫整个经营之路,是他经营哲学的根本,也是他人生哲学的根本。
稻盛先生说:抑制欲望和私心本身,就是接近利他之心。我认为利他之心是人类所有德行中最高、最善的德行。
一个人懂得抑制自己的欲望,肯定是看到了他人的需要。
一个人可能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暂时抑制自己的私欲;但是,这不是利他,还是利己。
一个人的“为他人着想”的观念只有从心而发,成为道德的支柱,才是真正的利他。
春秋时代的晋平公要找一位有贤能的人担任南阳县的县令,因此他找来大夫祁黄羊,想请他推荐适合的人选。没想到,他竟不计前嫌推举了自己的仇人解狐。
又有一次晋平公找一位勇敢善战的人担任军中统帅的职位,祁黄羊知道之后,大力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一点都不担心别人的闲言闲语。
不论对方与自己的关系是好是坏,只要是适合的人选,他都会大力推荐。而他推荐的人也很称职,更是证明了祁黄羊的好眼光。
后来孔子听说了,称赞祁黄羊推荐人才完全以一个人的才德为标准,而不管对方是与自己敌对交恶的人,还是有血缘之亲的儿子,的确称得上是公而忘私。
稻盛先生认为:利他之心是不求回报,而甘愿奉献于他人之心。在交换关系中的利他,不是利他之心。利他之心是一种心态,一种行为模式,一个道德标准。
当利他真正成为血液和道德品质的一部分,也就变成了一种超热的大智慧,一种能力。
不论是冥冥中的感应还是洞察了世事后而作的道德选择,这都是了不起的智慧和能力。
1929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对老夫妇疲惫地走进美国费城的一家小旅馆,希望借宿一晚,躲过风雨。然而当时小酒店已经客满,无房接待老夫妇了。看到二位无助的老人,服务生把自己的值班房间让给了他们,自己却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第二天告别时,老先生对那名服务生说:“你可以成为掌管全美最好酒店的经理人。”
两年过去了。当服务生快把这件事情忘光的时候,他收到了一封来信,信中附了一张去纽约的往返机票。原来二位老人来邀请他去纽约看望他们。会面后,老人带着服务生来到纽约顶级商铺聚集区的第五大道和中央公园街口,指着一栋宏伟的新建筑说:“那是我们刚建成的酒店,你就是酒店总经理。”
老人的名字叫威廉·华尔道夫·阿斯特,那栋雄伟的建筑就是以接待各国政要名流而名传全球至今的华尔道夫大酒店。这家酒店的第一任总经理就是那名年轻的服务生,他的名字叫乔治·波特。
一个人如能忽视自己而利于他人,致力于后自己而先天下,一旦产生这种利他之心,就能不受世间欲望的迷惑而生存。而且,有了利他思想,烦恼的毒素才能消失,欲望的污秽才能被消除而显露出“美丽的心灵”,美好的愿望才得以描绘。
欲望是痛苦的根源,也是迷惑心灵的毒雾。
贪欲的人,看不到他人的需要,从而不知道如何为别人服务,也就不会商业经营;或者以自己的欲望的心揣测别人欲望的心,只见表面,不见本质,最后也必然失败。
少欲知足,可以做快乐的人,在名利上可以自在的人,可以做贤人;看破名利的人,可以做圣人。
一群比丘到舍卫城化缘时看见几位手脚带着镣铐的囚犯。回到精舍后,他们向佛陀报告在舍卫城中的见闻,问佛陀有没有比镣铐更束缚的东西。
佛陀说:“比丘们!和对食物、衣服、财富和家庭的欲望比较,镣铐真是微不足道的束缚。这些欲望比脚镣手铐和囚笼更坚固,这就是为什么有智慧的人会断除欲望。”
稻盛先生说:所谓“利他之心”,佛教里是指“善待他人”的慈悲之心,基督教里是指爱。更简单一点说,是“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类”。这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或者像我们这样的企业人士在经营公司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词。
利他之心,在稻盛和夫看来,不仅是一个人人生道路上应该持有的品格,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更加必不可少。
因为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赢利只不过是他“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类”的鉴赏。相反,如果他不能做到奉献于社会,则不能赢利,也做不了企业家。
利他之心必须化为一种品质中自然的德行,也才真的能做到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类。
稻盛和夫就亲身经历了这样“自然的德行”,而给了他天大的启迪。
1977年9月,稻盛和夫做完胃癌手术后以俗家之身加入了佛门。
初冬饥寒之时,他头戴竹斗笠,身着青布袈裟,赤脚穿草鞋,站在每家每户门前诵经,请求布施。托钵化缘对稻盛和夫病后之躯实在是艰苦。黄昏时,他路过一个公园时发生了一件事。正在打扫公园身着工作服的老婆婆注意到稻盛和夫一行人,她一只手拿着扫帚一路小跑来到稻盛和夫跟前,向稻盛和夫的行囊丢进了500日元的硬币。
那一瞬间,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动贯穿稻盛和夫的全身,他心里顿时了充满了难以名状的幸福感。
她新鲜和纯真的美好心灵,是稻盛和夫从未感受到的。通过她自然而然的慈悲行为,稻盛和夫深感触摸到了佛的爱。
把自我利益置之一旁,首先对他人流露出悲悯之心——老婆婆的行为是微不足道的,但稻盛和夫认为它是人世间思想和行为中的最善最美。这个自然的德行让稻盛和夫领会了“利他之心”的精髓。
稻盛先生说:人的内心充满至深至纯的幸福感,不是在满足自我时,而是在满足了“他人”的时候。我的这个观点一定能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吧。而且,聪明的人应该能注意到。奉献于他人并不仅仅只是对他人有利,终究还将有利于自己。
为什么满足他人是最大的满足?
因为除了衣食住行的需要,还有更大的精神的需要。自私自利的人,即使物质的享受得到了满足,再好的美食,再华丽的衣服,能提供给人的享受,都是有限的,所以说物质都是身处之物。
有的人为了获得某种满足,向人们炫耀自己拥有的物质和权势,无非是精神的需要在起作用。炫耀换来的不是嫉妒,就是冷漠,使他畸形的心得到满足。
是换来的嫉妒和冷漠好呢,还是他人回报的诚挚关心和拥护好呢?
说起利他,听起来好像有点过于伟大,其实一点也不。给小孩吃美味的食物,希望看见妻子喜悦的表情,让劳苦一生的父母过得舒适,像这样对周围的人的一点体谅、关心就已经是利他的行为了。
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商业社会无论因为服务他人而获得应有的收益,还是因为分工获得的效益,都离不开自利利他。他不立,则我们也不立。
所以,商业社会的基础,应该是自利利他的“博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