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两字不好听,闻者大多嗤之以鼻。不过我们这里所指的“变态”并不是平时人们“喜闻乐见”(网络上、微信上点击率最高可以证明)的“性变态”“心理变态”, 而是指不遵循事物的“正常态”,总是想投机取巧或者不择手段去达到目的的行为。
当今时代,中国特产“变态”。那些刻意追求“少劳多得”“一本万利”“一劳永逸”“空手套白狼”等等违背常规回报的人,几乎都是已经“变态”或“变态”正在进行时。
做任何事情,寻找如何提高创造价值的效率的方法并不是坏事,但因价值的衡量标尺是金钱财富,所以,只看到金钱财富的人们很容易走过头——他们并不看重可以带来金钱财富的价值,而是看中了代表价值的钞票;所以,他们追求的就不是创造价值,而是“印钞机”。这反映在他们对各种技巧的热衷追逐上。
比如说,现在那些已经完全变味的建材团购、建材砍价会(犹如喝污水解渴,不管有效无效,都极其有害),比如对建材电子商务、建材微营销的过分鼓吹,等等。
很多老板们没有注重基础价值的打造,无心构建“厚德”平台,却总是在寻找更多的技巧与方法,以期使自己快速站稳,脱颖而出。
事实却是,越找“办法”越没办法。先不说我们随波逐流、步人后尘根本就不会提升竞争力,所以会永远落于人后,即使领先有些收获,但无德承载,最终也会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最近据说福建南安仑苍全国著名的水暖基地有几家曾经叱咤风云的著名品牌资金链断裂,岌岌可危了。
很多老板仿佛都着了魔,鲨鱼追腥一般地学习各种各样的销售技巧,参加各种各样的研修班、总裁班,然后吹着牛逼去资本市场骗钱,而有多少老板在企业理念、品牌文化、产品价值、销售渠道等内功方面苦下功夫?
前者并不是不对,但凡事有个主次,应该建立在把后者的基础打好的前提下才有效,否则,就容易做杀鸡取卵的事情。才读小学中学的儿女,你为什么不让他们去做生意赚钱?让他们读书到大学毕业,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你为什么不这样想?
中国的特殊环境导致了“变态”的普遍性,在中国倒很正常,但是,到了正常的环境,问题和危害立即显现。前不久有这样一则新闻:
一中国留学生在日本考驾照,经多次考试未过,就想到了一个具有中国悠久传统的“妙招”。一日考试,上车就将一万日元交给考官,并诚恳真挚地说上一句:“请多多关照。”(多么具有日式风格的礼貌!)结果,考生被当场逮捕。
这就是“变态”的代价。虽然在中国不会立即受到这种“待遇”,但请记住,宇宙本有的因果率,也一定会让当事人受到同等的惩罚,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贴上高昂的利息。
凡事皆有规律,很多人在规律的面前都抱有侥幸、投机的心理,从不想脚踏实地、稳步前行,那是会付出代价的。
前不久,小米欲要开拓海外市场的时候,在印度遭遇滑铁卢,原因是专利问题。这个玩着时髦的“互联网思维”概念的品牌,也得面临最基本的问题,任何鼓吹都抵不过市场真正需求的价值,而这个价值也需要它的合理性。这也是一种规律。
这是整个中国企业的笑话,为什么我们在外边不受尊重?就是因为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 “无商不奸”,“小聪明会赢得更多生存的机会”,“打法律的擦边球”才能在商界有所斩获……
多数老板不像是一个“企业者”,更像是一个“投机者”。然而,企业的成长却不能投机,它是有规律的。在一个以效益为主导的价值观环境里,人们很容易因为追求效益而忽略对规律的遵循,这样的话,要么“拔苗助长”的悲剧就会上演,“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要么“辟邪剑谱”、“葵花宝典”的不幸就会重复,导致性别颠倒、人性泯灭。
很多老板的内心总是很急,总是四处寻求速成之道,希望找到吹糠见米、立竿见影的策略发展企业、拯救企业。他们不知,如果不进行理念的更新,不注重“内环境养分”的协调,根本就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策略;如果随意照搬其它方法,可能会适得其反。
我们回顾,环顾,内省,不正是如此吗?
办企业、做生意还得遵循规律踏踏实实前行,切忌速成。“变态”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