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差价是经销商最传统的盈利模式。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为了获得新的利润,大家都在不断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那么除了价差,经销商还能赚什么?
赚厂家的
一般来说,厂家和经销商之间是单向贸易关系,即只有厂家卖产品给经销商,很少有哪个经销商能赚厂家的钱。但其实这里还是存在一个机会点,经销商可以用帮助厂家省钱的方式来赚厂家的钱。
【机会点】承包厂家开发市场的部分业务、替厂家开发经销商
【利润来源】厂家所支付的渠道费用、代理费用
【操作案例】案例一:帮厂家贴POP
安徽北部H市的经销商张老板主要做食品饮料生意,拥有当地市区内的500多家终端的直接配送服务能力。
2003年底,张老板的一个上游厂家推出了一款新果奶产品。在厂家的上市方案中,要求业务人员要在H市的500家终端张贴POP和横幅,时间至少要持续半个月。厂家在当地的办事处有6个人,全部出动跑各个中小型终端张贴POP,差不多需要三天的时间,以每人每天平均工资100元计算,人员的成本就是:6×3×100元=1800元;给每家店的小礼品平均费用约为4元,合计就是4元×500=2000元;其他车辆杂费约500元。因此,这个方案的执行成本是:1800元+2000元+500元=4300元。
同时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这些POP张贴到终端后,平均保持时间不过5天,不是被风吹了,就是被人撕掉了,或者是被其他厂家POP给覆盖了。钱是花了,效果却不明显,若要重新安排张贴,费用又得翻一番。
张老板由此受到启发,让手下的业务员对H市的各中小型终端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表明:H市共有500余家中小型终端,平均每个终端可以有效张贴10张POP,挂两条横幅。经过谈判,张老板每年送给每个终端约600元的产品,取得POP及横幅的独家张贴权,利用自己的业务员在送货的时候进行POP张贴工作。最后有八成以上的终端接受了这个方案,毕竟一年多赚了600元。
调过头来,张老板又找到上游厂家,提出了如下方案:H市有500余家中小型终端,张老板保证在这些终端的POP张贴覆盖率在80%以上(每店一张),每个档期是10天,每次收取3000元的费用。不出所料,7个大厂家有5个立即答应下来,因为这账谁都会算:不仅费用更低,更关键的是能保证覆盖率和张贴时间。
张老板再接再厉,又联系了其他一些大厂家。很快,首批第一个月三个档期的名额爆满。张老板的盈利是:
1.收入。每次10个厂家,每月3次,共应收取费用:10×3×3000元=90000元。扣除折扣因素,实收85000元。
2.支出。400个签约终端,每个终端平均每月50元成本,共计20000元。加上给业务人员的奖金成本及部分地段好终端的后期加价,实际付出38000元,每月利润四万多块。
短短几个月,仅代理终端POP张贴一项,就为张老板带来了20多万元的纯利润。而且,张老板借机与一些原本没有往来的厂家搭上了线,并且控制了H市的终端宣传阵地,为今后的盈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操作案例】案例二:替厂家开发经销商
宁波大通贸易商行主要从事食品经销生意。近年来受大环境的影响,公司盈利不断下降,为此大通商行的刘总一直在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新品越接越多,成活率却不高,所带来的利润增长也很有限。不过,在频繁与各类厂家接触的过程中,刘总发现了另外一个盈利模式--帮助厂家开发经销商。
一次经人介绍,刘总结识了北京某糖果厂的老板,该糖果厂对浙江市场垂涎已久,也曾数次派业务员前来开发,但是由于对当地市场缺乏了解,加上产品在华东地区的知名度较低,厂家又没有专项的招商广告投放,一直没有招到经销商。
经过分析之后,刘总觉得无论产品本身还是经销商政策,乃至市场趋势和市场空间,该厂家在浙江市场都很有潜力。于是就和这家糖果厂签下了经销商开发协议。随即,刘总联系了杭州和温州几家做糖果的经销商,向他们了解浙江糖果市场的特性以及经销商对厂家政策的要求和期望值。然后,他联系北京厂家的老板,修订了针对浙江市场的经销商政策,并且专门印制了该厂家及产品的宣传彩页。
准备工作到位后,刘总开始挨个拜访自己熟悉且适合承接糖果产品的经销商,向他们介绍该糖果厂的情况,并且以一个老经销商的眼光进行市场前景分析。本乡本土的熟人、入情入理的介绍和评价,使很多经销商消除了隔阂和警惕心理。
这样,刘总一圈跑下来,已有9个经销商初步表达了承接的意愿。接着,刘总将他们的基本情况做了一个情况分析列表,提交给北京厂家,再由北京厂家派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