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德报报道,该报在专访德国钢铁经济联合会时,该会主席迪特尔阿莫林表示,中国2006年将首次达到钢材产量的自给自足。从今年一月份开始,中国已经步入钢材出口行列。至此标志着中国从国际钢材市场大量进口历史的结束,尽管中国的这一需求给钢铁工业大国曾带来巨大的利润。不仅如此,中国有朝一日将会成为蒂森-克虏伯及其它钢材供应商的竞争对手。目前中国对钢材的需求分别占世界钢材生产和消费的三分之一,成为推动世界钢材市场的一大动力。
自去年中国政府宣布通过整合发展自身钢铁工业,大规模降低钢材的进口需求以来,发达工业国家的钢铁企业集团应已感到国际市场日渐平和的趋势。至2010年中国政府计划淘汰1亿吨落后的炼铁生产能力,至明年将淘汰5500万吨落后的炼钢生产能力,使高能耗、低效率和环保不达标的企业退出 生产。同时避免高价从国际市场进口矿石,并以过低价格出口钢材。其目的同样可以降低中国目前的贸易顺差。
阿认为,中国中央政府实施上述计划也一定会受到来中国自地方政府的反对,主要原因是直接关系到地方就业问题和地方政府能否实现五年计划的指标。这类事在中国已不显得十分新鲜,比如在关停非法煤矿问题上,同样由于遭到了中国地方政府的反对而无法彻底实施。按中央政府的规划,将使中国尽快从钢材进口大国成为一个出口国家。据部分专家的观点,至2008年中国钢材产量将超出本国现有需求量约1亿吨。但它主要还是用于满足中国国内对钢材不断增长的需求,因为目前中国人均钢材消耗量仅为230公斤,与发达工业国家如日本、德国和美国的500公斤消耗量还相差甚远。为了应对全球钢材需求市场形势的变化,中国必须首先降低钢材生产成本。由于中国在钢材生产方面尚缺乏一些重要的专利技术,因此中国尽管占据劳动力价格方面的优势,但还不能完全达到以低成本进行生产,目前还不能在亚洲与韩国和日本形成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