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铁矿石价格经历了数轮暴涨后,2008年的秋天,行业三巨头又开出新账单。
必和必拓、力拓扬言要改变目前的定价机制,巴西淡水河谷则对中国提出单方涨价的要求。此时,中国钢铁市场需求却在步入低迷,国庆后第一周,国内钢材价格出现暴跌,平均跌幅在12%左右。受到双重挤压的中国钢企,危悬一线——矿产资源瓶颈,与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分别“把持”着中国钢铁业的上下游命脉。
在11月即将来临的2009年度铁矿石谈判前,作为铁矿石出产商代表的澳大利亚南澳州矿业与能源协会会长JasonKuchel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认为,中国市场的钢铁需求依然强劲,铁矿石价格仍将进一步上涨。
“对不起,现在是铁矿石回归理性价值的时候了!”在获知澳洲方面态度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单尚华对本报记者表示。他在协会直接分管铁矿石谈判工作。
他告诉记者,全球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中国钢材出口,许多钢铁品种需求在大幅下降。“现在,大部分中国钢厂已是亏损运营,如果按目前形势发展,10月就是全行业亏损。”
价格:继续上涨PK回归理性
记者:全球经济衰退,钢材需求可能下降。矿石价格还会上涨么?
Kuchel:首先,我认为铁矿石需求确实可能会下降,因为确如你所说,产品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这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
但是我认为,中国的铁矿石需求还会增长。因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还非常强劲,而这种需求终归要落实到价格上。
从这个角度讲,虽然全球有一些地方需求下降了,但我们认为总体上铁矿石的价格还是会有一定的上涨。
记者:你是说,在不久前的大幅涨价后铁矿石价格还会进一步上涨吗?
Kuchel:是的,我预计如此。
在铁矿石生产方面,成本有一定上升。人力的缺乏、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生产设施包括卡车、轮胎等价格上涨,这导致铁矿石价格仍存在一定的上涨压力。但让我判断矿石价格是否一定上涨,我很难说。现在几乎没有什么人能预测矿石的价格趋势,这就像之前国际原油价格的“过山车”一样。
记者:南澳洲矿业与能源协会会长认为中国市场需求强劲,铁矿石还将涨价。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单尚华:我不同意这个观点。矿石价格经历了连续几年的大幅上涨,已经远离了价值,现在是回归理性价格的时候了!说到底,行情走势要看市场,铁矿石涨价最后也要反映在钢铁市场。以现在的经济走势,钢厂的下游用户根本接受不了钢材涨价。
记者:此前,有钢厂答应部分矿石品种涨价的传闻,你了解到的情况是什么?
单尚华:现在东北的铁矿石价格已经到不足700元/吨,而且是含税的到厂价。如果有钢厂接受进口涨价,那真是“吃错药了”。现在铁矿石别说涨价,原价我们也未必要了。本来钢铁企业与巴西VALE公司签的是长期协议,保量、保价,这是一份供需双方稳定生产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协议。既然他们首先撕毁协议,不恢复供矿,那么只能重新谈价了。我想,现在是铁矿石回归理性价值的时候了。因此,对不起,你们(铁矿石出口商)只能随行就市!
需求:内需旺盛PK出口衰退
记者:现在中国地产市场十分低迷,经济也正显现下行风险,多家钢厂在酝酿联合“减产保价“。我很好奇,你为何还会判断中国市场的需求要增加?
Kuchel:我是考虑到,在中国6-12个月的中短期里,已经规划好的基建项目还将拉动一些相关需求。而且,经济危机对消费者市场可能会造成一些萎缩,但对基础行业则未必如此。
来上海的前几站,我见到了一些中国钢铁、矿产资源业的大企业负责人。在会谈中,他们提到,中国并未太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动荡的影响,而且,这些企业的项目在未来还是会保持一个稳步增长。这些信息,也是我此次来访的一项收获。
记者:目前有人认为,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受伤不大。在此背景下,你是如何看待国内钢铁需求情况的?
单尚华:这个观点对中国整体经济形势分析是对的,但对钢铁市场则不对,其没有分析钢铁产品的去向。中国钢铁市场中,2007年出口量为0.75亿吨左右,间接出口如家电、集装箱、机械等产品也有5、6千万吨;真正的国内需求只有3亿多吨。现在,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影响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了。
其实,中国每年的铁矿石供应已能满足2.5亿吨左右钢铁产量的需要。由于近年铁矿石在高位运行,也刺激了矿山发展,自主产矿比例将有所提高,这可以平稳矿石价格。
记者:据你的了解,目前钢铁出口受到多大影响?
单尚华:我手上的资料显示,9月份钢材的出口量已比8月下降了15%-20%。而10月将继续下降。现在,大部分中国钢厂由于“高进低出”,已是在亏损运营,如果按目前形势发展,10月就是“全行业亏损”。
记者:那么,现在钢厂联合“减产保价"的效果如何?
单尚华:限产不是为了保价。钢铁产品和猪肉不同,它的需求比较固定。如果下游市场萎缩,出口需求下降,就是再便宜也扩大不了市场。
我要重申,我的观点是钢铁不是价格下降就有市场。现在,只有极少量钢材品种价格由于需求稳定甚至上扬,大部分的需求肯定在下跌,限产也阻止不了跌势。
利用市场将落后产品、产能淘汰出局,达到控制总量、保障需求的目的。目前钢铁企业产能过剩带来的阵痛,迟早会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