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容易趟进的营销误区 |
|
来源:建材与装饰--建材商网
作者:庄非
|
|
|
如果没有现代营销思维,我们经营的路子会越来越窄;如果营销走上不必要的弯路,我们就会被竞争对手抛在后面。
我们都很重视营销,在营销上我们的投入并不少,但是,由于对营销概念缺乏本质认识,对于市场格局变化后要求营销应跟随变化的现实缺乏理解,使得我们的营销很容易僵化、落后,很容易进入误区。
我们来看看常见的误区有哪些——
营销是万金油
不少企业认为营销就是包治百病的“万金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它们不是千方百计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而是把着力点放在营销竞争上,受到阻碍就请出“营销”来想“赢销”。事过之后,也不亡羊补牢。事实证明,一个企业若没有适销对路的产品及良好的整体营销策划,仅仅依靠单一的、为短期营销而营销的策略,难以达到市场营销的切实目标。某龙头厂商,因为涉及一个专利纠纷,想通过整合营销手段解决,当时他们的想法就是,通过营销应该可以顺畅地解决所有事情,为此还专门以高昂的代价请来营销顾问公司出谋划策。然而,当专利诉讼宣判该企业死刑的时候,其雇佣的无所不能的顾问公司只能“望洋兴叹”。在“万能营销”上一败涂地之后,这家企业终于醒悟,采取了亡羊补牢的措施:安排媒体见面会,阐述实情;在公关和广告上塑造“不是第一,更加努力”的形象。最终,才使得企业销售量下跌不至太多。
营销是做名牌
很多企业认为,做营销就是做名牌,甚至将树立名牌作为企业营销发展战略的最高目标。名牌仅仅是一个高知名度的产品或企业,而营销相对于名牌,则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是企业声誉和销售的结合体。如果仅仅是要树立短期内的名气,完全可以通过高额广告费、反复宣传即可造就。然而,营销建设并非短期工程,需要常年累月进行逐次的产品推广、广告运作经营、繁复的推广活动,再配合多重公关传播的运作。可口可乐历经了100多年的风雨洗礼,IBM、三星等强势品牌的造就也非朝夕之功,其强大的品牌知名度绝非短期营销行为的成就,而是长期营销的结果。国内许多所谓的“名牌”,一味地追求高知名度和曝光率,最终却未能获得名牌所应具有的附加值,甚至让企业走向死亡,这种例子在早期央视标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曾经名扬四海,结果瞬间溃败。
营销主观臆断
市场调研同样是营销中的重要一环,但真正执行起来却常常力不从心。于是企业往往“闭门造车”,最后将得出的零散论断进行综合,就得出所谓的“调研结果”。然而,当企业按此思路作出规划执行时,却发现并不如想象中顺利,因为与真实市场脱轨。
国际大公司习惯进行大规模市场调研,而中国企业则更多地倾向于拍脑袋做决定。脱离调研就是脱离市场,而脱离市场就意味着脱离消费者。某策划公司曾为一家新兴家电企业做了一个营销策划,其中有10万元的市场调查预算,结果被客户削减。该公司只好按照常规思维,制定了“低价精品”策略。半年后,虽然产品很精致,甚至比一些高价名牌还精美,但还是没有得到消费者认可,最后兵败全国。如果前期进行一些市场调查,情况也许完全不一样。营销的成败,往往源自于切实可行的市场调研。
营销与售后脱离
搞好市场营销,不仅是做好广告宣传和活动推动以及公关传播,还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企业的产品最终被消费者接受有诸多因素:品牌、企业文化、周到服务等。在市场营销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售后服务”这一重要环节。它是企业与消费者直接接触较多的环节,企业不可把它与市场营销分割。例如,某地板企业,只专注快速发展,通过大型促销活动,并借助低价大批进入三级市场。与此同时,售后服务的建设却没有跟上,结果在突飞猛进一年后,一次无意中出现问题,惊动了一些大型媒体的跟踪报道。在庞大的危机面前,该企业欲“亡羊补牢”,但为时已晚。事实上,市场营销要与售后服务配套进行,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营销就是价格战
营销的拉锯战中,如果有同类产品加入竞争,就有人会想到降低价格,以为此举会促成交易。但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各地削价产品随处可见:季节性、时令性的衣服削价,无季节性的化妆品、日用品、家电削价,食品削价,建材产品更是随时随地竞相压价。这种无度削价的现象违背了价值规律,误导市场供求。过分的低价竞争对商家和消费者都会造成损害。不少被迫参与降价竞销的中小企业,只得降低产品和服务质量以降低成本,结果往往直接损害消费者利益。而企业在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必然也会以损害自己的长期利益为代价。
|
|
|
|
|
| [相关文章]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