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机时代的自我营销法则 |
|
来源:建材与装饰-建材商网
作者:妍莉/译
|
|
|
在金融危机时代,无论推销什么,都需要信心、动力以及积极态度。“危机营销”原则可教你如何激发斗志,如何令他人乐于同你做生意。
从前有个人,没受过什么正规商业教育,于是,他做了大多数人在此情况下所做的事:从事销售。他摆了个摊位,当街叫卖热狗。他的生意开始发展,于是他弄了个更大的烤盘,树起了“热狗”的标志,并做了些广告。接着,他的生意蒸蒸日上,以至于他有能力供儿子上完大学。儿子毕业后取得了营销学学位,不过他看了父亲的生意,告诉父亲现在是经济萧条时期,父亲应该改变做生意的路子,重新规划、削减开支。于是,父亲相信了儿子,不再做广告了,又摘下了写有“热狗”的牌子,减小了烤盘的尺寸,最后甚至也不叫卖“热狗”了……直到有一天,父亲很沮丧地回到家里,儿子问他:“父亲,发生什么事了?”父亲答道:“你是对的,经济确实很萧条,我的生意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对金融危机过度敏感,并不再为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而积极努力,那么你认为不好的结果就会发生。
其实,在金融危机时代,无论是向潜在顾客推销新观点还是新产品,起始点必须先让自己拥有正确的心态。为此,需要采纳“危机营销”法则。
Rule-1:培养自我掌握的观念
避危哲理:这是最重要的“危机营销”原则。危机中生活是自己的,要由自己掌握。
你要对生活负责,你握有通往未来的钥匙。有些观念会拖你的后腿,将自己的“权力”赋予他人,必须摆脱这些观念。这些观念之一就是认为其他人应为自己做更多的事,有此观念的人常常高估了自己的贡献。另一个阻碍你的观念是,你做事的原因不是自己愿意去干,而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思维导致低效率工作,有这种观念的人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Rule-2:发展自身能量
避危哲理:危机中更需要培养自身的能量。许多人都有远大的目标、各种愿望,但在危机中却没有实现目标、付诸实践的能量。
即使在危机时代,当感觉活力充沛时,就要享受生活,将自己投入到生活中。危机中的人们也会受活力的吸引和影响,当活力四射时,你就会有机会改善自己、事业和各种关系。长期的活力来自脑力、体力和精神3个方面的不断培养。
Rule-3:通过讲话热情来沟通
避危哲理:讲话热情就是充满激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危机中,当你热情洋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就会对听众产生一定影响,无论听众是潜在顾客、同事还是竞争对手。
危机时代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来自沟通能力。你与同事交流项目、新工作以及有趣的挑战,每次交流都伴有沟通,而这些沟通的好坏将提高或是降低你所作所为的质量。
聆听是沟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聆听可带来四方面好处:它可以让你学得更快;提高与他人沟通的有效性;为自己的观点营造一个更容易被接受的环境;更好地量身定制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在最基本阶段,聆听即是保持安静,让他人把话讲完;更高一层的聆听,即是通过提些有意义的问题、表现真正的兴趣以及有热情的反应,令讲话人讲得更有激情。
Rule-4:作出高质量贡献
避危哲理:要说服自己无论做什么都要竭尽全力,然后不再去想它。因为这样,你在危机中的报酬就会来自做这件事本身。
在危机中,当你完全接受了“覆水难收”这一看法,无论你做什么,都须要求自己“作出高质量贡献”。危机中更要精益求精——就是这么简单,在那些体现你工作质量的事情上不要满足于留有余地的努力。
Rule-5:培养合适的关系
避危哲理:归根到底,做生意是做各种关系。如果你同技术娴熟、有才干的人关系很好,这些人乐于帮你实现目标,你就在危机中有可能取得好的成果。
同你交往的人的素质和能力,将决定哪些机会将向你敞开。专家或冠军是那些在技能领域比你出色的顶级选手,有这些人在身边将十分有意义,这是因为他们是实干家而非空谈者,他们的目标有其成就做后盾。这些人可能在你公司内、行业内或是来自你知之甚少的专业领域。
在危机时代的商务活动中,最厉害的是那些能实现目标的人,而他们是通过与其他能实现目标的人交往来实现目标的。
Rule-6: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避危哲理:在危机中坚韧不拔,意味着必须面对你面临的一切而不抱怨生活的不公平,也不去想“怎样才能将这一局面推后”,坚韧不拔还意味着认识到困难是为你量身定制的,让你发展成最强的自我。
只要是不再问自己“危机中怎样才能令生活更容易”,而是问“危机中我怎样才能创造轰轰烈烈的生活”,那你的事业就会大大不同。这一态度的转变,将极大地改变你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看法和应对危机困境的方法。你需要经常寻找挑战而非寻找捷径。
Rule-7:寻找更有力的自我
避危哲理:世界上许多卓越的成功者,几乎每个人都是自我心理激励方面的大师。他们懂得危机中让自我修养处于不断的提高中,一旦掌握自我激励,自我塑造的过程也就随即开始。
为了在危机时代找到更有力的自我,必须培育一种处于巅峰状态的感觉,取得一连串的成功之后,这种感觉就随即而来。而在危机中能够取得一连串成功的唯一办法,就是以优异的自我激励迎接一连串能令自己成功的契机。你必须为此精心策划,还要付出你身边许多人不愿意付出的更多精力。
节译自美国杂志《Planmaster(策划大师)》2009年第8期文章,原文作者:美国商业协会首席顾问、哈佛大学教授鲍勃·J·劳伦斯。 |
|
|
|
|
| [相关文章]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