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破迷开悟
在有名胜古迹的地方,时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或游戏)——
一个人闭着眼睛,右手向前平举,一步一步向前迈进……
在他的前方,不到10米远处有一堵墙,墙的中央有个大大的“福”字。
他的目的就是想摸中这个“福”字。按照“游戏规则”,摸中“福”字后,预示着有福祉降临。这正是人们期待的。
先不说用这种方式我们是否能够真正求得福祉庇佑(唯物论者当然认为绝不可能),单说,假使真能求得,我们也会发现,很多人都难以摸中那个在心里期待了千遍万遍的“福”字。
这还是在距离很近的情况下,假如距离再远一点,比如相隔50米、100米,我们敢说,能够摸中的概率极低,能够摸中的人当然是微乎其微。
不信者可以亲自试一试!笔者亲自试验的结果是,如果没有刻意训练,或者没有旁人的指点,100%的人都难以摸中。
这个现象似乎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度思考:这么简单的“游戏”,我们一旦蒙上眼睛就很难完成,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四周充满迷雾、诱惑,我们如何能够“摸中”人生的那个“福”字?
在《今日成功学》的开悟篇中,我们曾经对身在迷雾中的不成功者进行过归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不是不能成功,只缘心在迷雾中;2、不是不易成功,知易行难甘平庸;3、不是不曾成功,竹篮打水一场空。
为了规避堕身迷雾的危害,今天我们对这三类现象再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看其迷之源何在,同时对症下药提出有效解决之道。
第一类,不是不能成功,只缘心在迷雾中。
在很多公园里,还常见到这样的游戏:有人用植物树丛或者网状物摆成“八阵图”似的迷宫,再搞上一些惊险的刺激,吸引人们参与游戏。一般人进入迷宫后,很容易迷惑,转得晕头转向。如果没有专家指点或者长时间的摸索,很难顺利走出来。
在现实中,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去,常常很容易就迷路;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在“五一”“国庆”大假期间有人去旅游探险时消失在原始森林里、荒漠里的报道(仅成都附近的西岭雪山地带就经常有旅游探险者迷路寻求帮助,有些人还命丧森林)……
其实,不仅仅是在现实的物质环境中、陌生的地方我们容易迷失,在我们的意识领域,也有很多迷宫、原始森林、茫茫大漠……假如我们不小心步入其中,轻则郁闷痛苦,重则自杀丧生。
很多杰出人才正因为其心进入了迷雾,导致碌碌无为,坠入社会最底层,甚至被彻底淘汰。
心在迷雾里,有两种表现形式:1、不知何为成功;2、不知怎么成功。
对于成功,没有谁不想追求,但是,很多人只是对成功的附属物有兴趣,比如财富、地位、权威、名气等等,至于成功本身意味着什么,很少有人进深想一想。人们对成功的理解似是而非,这就是不知何为成功的典型表现。
而现在的绝大多数成功学培训大师也是成心将大家朝着迷雾中引领,几乎不谈社会贡献,口口声声谈论的就是教人们如何“搞钱”、“找钱”、“圈钱”、“弄钱”,如何把钱忽悠过来,如何积聚更多更多的财富,使得大家更迷。
殊不知,当我们一心一意把眼睛盯在钱上,以荣华富贵为目的并将其定义为成功的标识时,我们的内心早已迷失;而以这样迷失的内心来寻找成功,无异于缘木求鱼,那是肯定无法获得成功的。
在这种背景下,要想成功,也就是获得荣华富贵是极其艰难的。
其实,对于这样的人来说,获取不到荣华富贵或许还是一种福气,因为,获取不到时,他还有个“念想”,还有目标,还有信心,要是真的“有幸”获得了荣华富贵的,那才会灾难临头。他很快发现,要么这并不是他想要的成功标的,要么他们所谓的成功是引领他们进入牢狱的通道,是他们痛苦开始的根源。
归纳起来说,因为心在迷雾中,他们很难获得成功,而即使真的获得了成功也不是什么好事,而是他们灭亡的开始。其实,哲人早已替我们辩证地点明了因果关系:“上帝要叫人灭亡,先叫他疯狂;要叫他疯狂,先叫他迷茫。”
第二类,不是不易成功,知易行难甘平庸。
常言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敢揽瓷器活,能揽瓷器活,那当然需要手握金刚钻。
常言又云:“艺高人胆大。”胆大者必然怀揣绝技。莽夫当然除外。
我们对社会上某些成功者进行评价时,常说他“成功的原因是因为他胆大。”殊不知,他的胆大来自于信心,而信心来自于底气。一个壮汉来挑衅,我们都很心虚;一个三岁小孩来找事儿,我们没有任何怯意。
成功来自于手握金刚钻,成功来自于身负高艺。这样的道理谁都知道,但很多人不去做,这是典型的“知易行难”。
既然知道,为什么不做?其实,不做的根本原因还是没有信心,对做了后究竟有没有期待的结果出现没有信心,害怕失败所以根本就不去做。
其实,这就是不知。所谓知易,可能只是“知道而已”,对本质的认识可能连皮毛都没有触及。所以很多的人的“知易”,其实还是“知也难”。
教育的普及,信息的高速传播,导致今天的人个个冰雪聪明。特征就是人们“知识”丰富,没有什么道理不懂。
但是,人们的所谓“知”却多是“伪知”而非“真知”。体现在人们虽然知道但行动上做不到等方面。
情形通常有两种:
其一,我们知道道理,但并不确定这个道理就是必然的真理,导致信心不坚定。当我们对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缺乏实现的信心,或者对做这件事情的结果本身心存疑虑的时候,我们一般不会认真或者执著地去实现。
其二,有些方面我们是真知,但是因为缺乏兴趣等原因导致我们没去行动。这是典型的知易行难。比如,我们人人知道锻炼对身体有利,但很多人体弱多病或胖如肥牛也不愿动;我们都知道读书绝对是好事,但我们很多人十年都不看一本书,等等。
第三类,不是不曾成功,竹篮打水一场空。
对于被捕麦城的关羽、兵败滑铁卢的拿破仑,我们向来觉得同情;对于无数落马的贪官我们觉得活该的同时还是深表遗憾;对于堕落的影视明星、歌星我们万分惋惜……
很多人事实上曾经成功过,甚至还很辉煌过,最后却一败不起,永远沉沦。这些曾经引人羡慕的人,他们事实上十分杰出,他们事实上曾经遇到过很好的机遇,他们事实上创造过优秀的成绩,但是,他们没有承载之体,或者承载之体容量不够,所以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竹篮是可以打水的,而且也打到了水,只是提起来时全部漏掉了。
很多人为什么选择用“竹篮打水”?
清华校训“厚德载物”来自于《易经》,其意很简单,就是只有具备良好而深厚的品德才能容纳、承载所创建的福祉,从而享有。否则,即使获得了万般的富贵,你也无法消受;不仅如此,如果德行浅薄,或者富贵太盛你还会反受其害。试想:一只小杯子,水再多也装不下,只会溢出;假如一定要装更多的水,把一个湖的水强行装在里面,结果会怎样?这只杯子的下场是粉身碎骨,哪怕它是坚固的钢杯!
如果不修德,最好不要追求成功。因为结局是,要么极难达到,要么达到就被毁灭。
何为德?
千百年来,老子留下的《道德经》造福了无数人,人们在吸收其中的精华时,一般很少会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取名《道德经》,何为道,何为德?
经常,受过正统教育的人往往评价谁“道德品质败坏”,我们立即明白是什么意思。这些关于道德的说法,把道德的内涵人为地狭隘到使人们几乎都忘记了道德的本意了。
其实,明白了道德的真正本义后,我们就不会乱用这个词了。
道,是指事物运行的基本规则,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
德,是指我们自己的行为准则。
如果我们的行为准则,也就是德,和事物的本来运行规则,也就是道相吻合的话,那么做事就会顺利,纵然开始不顺,最后也必然如愿;反之,就会困难,即使开始很顺,最后也必然走向不顺,甚至灭亡。
那些曾经成功的人,最后结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根本原因就是,自己的行为准则,违背了所做之事的基本运行规律。常言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所谓天,就是规则,规律,就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