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认可并宣扬这样的一句话——“人是生而平等的”,这也是大多数人所坚持和信仰的一种观念。
然而,事实上人并不是平等的,虽然我们都是由父母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虽然我们的身体构造是相同的,但我们的思想和意识却有着迥异的差别。
尽管这种差别可能从外表无法识别出来,但之所以会有成功与失败,富有与贫穷,非凡与平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差别。
失败者就会抱怨自己的运气不佳,总是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总以为如果幸运之神站在自己这边就会获得成功。同样地,穷困潦倒的人也是频频感叹命运的不济,总认为成功的人、有钱的人就是天生的富贵命,还幻想着如果自己也是富贵命,一定会更加的富有。
其实,非凡与平庸的最大差别并不在于身体的强健与否,而在于人的思想正确与否,人的心智清明与否。若非如此,那么伟人就肯定是那些拥有健壮体魄的人了。
漫漫人生路,坎坷与艰辛同在。是心智,使我们能超越环境、战胜困难。只有深刻理解了思想的创造力,才可以发挥出它非凡惊人的功效。
世上万物并不是混乱无序,而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一样,也存在着规律。各种各样的规律,总是在控制着我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让我们时刻牢记,只有我们的思想才是能力和力量的源泉。若是依靠外在的帮助,我们便会变得软弱。然而只要你愿意,你就能够成为帮助别人的强者,而不是被帮助的弱者。我们必须及时地调整自己,以积极的心态,毫不犹豫地投入到自己的想法之中,去描绘自己的蓝图,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只有清楚并严格地遵循这些规律,我们才能够得到理想的结果。同样地,也只有能够遵奉和恪守这些规律,我们才会得到准确的结果。
倘若你否认并拒绝接受由于遵守规律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倘若你不能够掌握并透彻地研究和利用那些最新的伟大成果,那么你很快就会发现,自己被社会和主流给抛弃了,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获得富有的人生,正是依赖于认识到了这个实现富有的规律。所以,只有那些认识、遵循这一规律的人,才能体会到它所带来的益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自然界的规律也同样地适用于人的思想。在你的头脑中建立积极的意象,就等同于创造出积极的条件助你成功。
倘若你有意无意地想象各种匮乏、局限和混乱,那么与此同时,你的头脑亦可同样轻而易举地创造出消极的条件来,将你推进失败的境地、痛苦的深渊。
美国钢铁集团董事长埃尔伯特·加里有这样一句至理名言,也是他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在多数大型企业中,顾问、专家、培训师等成功有效的运作管理诚然不可或缺,但我坚信,对正确原则的重视和采纳更是重中之重。”
正确原则来自于正确的思维,正确的应用更是需要正确的思维。
(一) 建立批判性思维——辨别力
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们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判断它的真假。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只是表面的现象,无法透过现象看到背后真实的本质。因此,我们不能轻易相信各种外来的信息。
批判性思维,是基于充分的理性和事实,而非感性和传闻来进行理性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与意愿,是一种怀疑的态度和一种对证据的渴求。也就是说,对自己所看到的东西的性质、价值、精确性和真实性等各方面做出个人的判断。
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
养成批判性思维很简单,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用自己的独特视角来审视他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大胆诘问任何现成的东西。简而言之,就是当别人向你提供什么。无论是有疑惑,还是无疑惑,首先都要敢于提问,问别人,也问自己。疑问越多,你认识问题就会越全面,越客观,你的思路就会越清晰,你做出的判断就会越准确,你处理问题的方法就会越得当!
(二) 不要盲目跟从众人——思考力
在生活中,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经常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有时候,当你的观点与其他人不同时,即使自己坚信是对的,有时也会迫于众人的压力,放弃自己的意见“随大流”;参加活动时,为了和大家保持一致,有时你会选择“委曲求全”;周围许多的年轻朋友都结婚了,你也会考虑自己应该找个人谈恋爱,结婚了。这就是一种从众行为。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一般来说,在一个群体中,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也可以说,从众源于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自己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
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女性从众多于男性;性格内向、自卑感较强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
其实,有时候,从众也不是一件什么坏事。当你无法做出决定的时候,别人的做法可以给你参考。一般来说,大多数人的决定都是对的,他人的经验就是你的行为指标,这样可以为你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麻烦。
然而,从众心理也会让人缺乏分析,降低了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况且别人的经验是否适合你,还是根本就是错误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上)。不顾是非曲直地盲目服从多数,随大流,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马克·吐温说:“一般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喜欢通过学习和自省来构建自己的观点,然而却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的邻居在想什么,接着盲目从众。”一个独立性强、思维清晰、有主见的人是绝不会盲目从众的。
很多年轻人,或缺乏对自身的认识,或对前路很迷茫,或碍于虚荣,宁愿跟着别人走也不愿意倾听内心的声音,不问自己想要什么,不问别人的选择是否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就效仿别人,结果给自己带来负担。
别人的意见只是你的参考,最终的决策还是要结合你的实际情况来做出。因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现状,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不需要、不能跟随的。年轻人要避免盲目的从众,就要注意下面三点:
1.认清压力,做你自己。
从众行为是迫于群体的压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当一个人的思想、观点、行动偏离或违背了群体的规范或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思想、观点或行动时,便会受到指责、批评或孤立,从而使个体感到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这便是群体对个体施加的压力,是无形的。
然而,对这种群体压力的反应也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人对这种压力的耐受力不同,从众的程度也不同。我们随时要认清其消极影响,你判断的标准毕竟不能仅仅依赖于大多数,它更需要你自己进行思考。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如何做,要知道自己应该怎么说,如何做。
2.认真思考,追求自己所需要的。
最好的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别人拥有的不一定是你所需要的。任何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客观情况去做决定。比如,在选择工作上,很多20几岁的年轻人,对热门职位盲目追逐,选择大城市、大企业,而不考虑自己的气质、性格、特长,没有对自己进行认真而综合的分析,对于自己要从事哪种职业、去哪里就业,完全"随大流"。结果很难在工作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利于自己将来的发展。
3.发现优势,表现自己。
过度的从众,会导致盲从与怯懦,不敢当众发言、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不敢承担责任,不敢冒风险、回避矛盾、逃避困难。蓦然回首,你会发现自己很累,在你生命中有周围的一切,唯独没有你自己。
如果说一个人的个性决定了他的命运,或者说性格注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那么塑造自己的个性,做自己,对于你走向成功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表现自己。如果不主动地表现自我,别人可能很难发现你身上的闪光点,你会因此失去成功的机会。同时,也要注意挖掘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塑造出一个优秀的自己,避免一味跟别人走,否则,你丧失的将会是良机,而你收获的只有平庸。
(三) 打破定势的思维——推断力
定势,是指我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对后面所从事的活动的影响。我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使我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
所谓思维定式,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定势思维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一个人的思考陷入某种定势思维大都是不自觉的,而要摆脱和突破这种定势思维的束缚,常常需要自觉地付出努力
当我们的思维活动遇到障碍,陷入困境,难以再继续下去的时候,往往都有必要认真检查一下:我们的头脑中是否有某种定势思维在起束缚作用?我们是否应该换个角度去看问题了?
(四) 有创意的生活——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一个新的方法,可能给你带来新的收益。我们经常说,方法总比问题多,但是想出一个新的方法却总是要伤透脑筋。大多数时候,我们懒得去想一些新办法,而喜欢沿用前辈们的经验,更喜欢使用一些稳妥的、已经实施过的方案。这就容易让我们形成一种思维惯性,即按固定的思路去想问题,而不愿意换个角度、换种方式去想,拘泥于某种模式。这样不仅不利于问题的更好解决,更是阻碍了我们的思维活性。
不要担心自己生来就不聪明,或是以为自己思维不如人。创造性思维是可以后天习得的,正如卓别林所说:“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有滋味,并能让你产生激动人心的顿悟。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1.培养自己的质疑能力。
应该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做到博学而不浮躁,专注而不死板,打下良好的基本功才能有所创新。很多年轻人不仅学识浅显,而且对身边很多事物都漠不关心,即使在现有的制度和规则下都难以完成任务,又如何能创新呢。
2.展开想象的翅膀。
创新,必须以联想、想象为基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要鼓励自己多联想。千万不要告诉自己“这样行不通!”“那样是不可能的”,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没有做不出来的东西,只有想不出来的东西。只要你敢想,就能变成现实。
3.有坚定的信念。
不要走别人走过的路,而要走没有人走过的路,并留下自己的脚印。要敢于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创新的过程往往是一个艰辛的历程,它不仅需要清楚的目标、执著的精神,更要有承受遭人冷落、失败挫折的心理能力。比如,当你想要突破常规,做别人没做过的事的时候,你周围的人可能会认为你不正常、异想天开,因此而嘲笑你、疏远你。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到了他人无法做到的事情,这也是现在及未来让你感到自豪的事情。
当然,创新不一定就是彻头彻尾地改变、否定以前的一切,它可能是对自己资源的一种全面整合,它也可能是对自己未知的潜质的一种挖掘。很多事实证明,那些成功的人,并不一定是学历最高、最"守规矩"、最勤快的人,而是那些肯动脑筋、突破常规的人。
4.换个角度看事物。
要培养创新能力,平时就必须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对于一个问题,找出的答案越多越好。在一个问题的所有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比如,在思考一支铅笔的用途的时候,你至少可以得出这样多的答案:写字、绘画、当发簪、做书签、当尺子画线,它削下的木屑可以做成装饰画,在遇到坏人时,削尖的铅笔还能作为自卫的武器——千万不要以为铅笔只有一种用途——写字。
5.不断地尝试。
很多新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尝试中摸索出来的。鲁迅有一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寻找道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尝试的过程。在尝试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很多的挫折,千万不要被挫折打败。
我们要欣然面对失败,并且坚持自己的想法,哪怕只是为了验证这些想法并不可行。一遍又一遍,直到最终发现自己的想法原来是行得通的。我们在尝试中总结经验,不断进步,而任何事情,浅尝辄止是不会有所成就的。
(五) 做个“有心”人——洞察力
洞察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用心理学的原理和视角来归纳总结人的行为表现。洞察力和一个人天生的能力及其后天积累的知识有密切关系。我们经常说“一叶知秋”,是指通过树林里一片飘落的树叶,便知秋之寒意。这就是洞察先机的人通过逻辑推理,预知未来。
在生活中,你经常会发现,有的人擅长察言观色,对方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要说什么;有的人则迟钝木讷,别人反复强调某事,他也不解其意;有的人看到路上的蚂蚁搬家就知道要下雨了,有的人则雨点打在身上也感觉不到天气变化;有的人一个地方去过很多次都记不住,有的人到陌生的地方总不会迷路……
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人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往往能看到事物的本质,他们能通过过去和现在的情况准确地推测未来。
洞察力,拨开困扰我们的迷雾,洞悉世事的本质。它摧毁猜疑、恐惧与忧郁,打破局限,消除匮乏。它唤醒你沉睡的才能,给你胆魄与活力,令你积极进取,也唤醒你对艺术、文学、科学之美的感受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曾有多少人为了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事而殚精竭虑,最终换来一头白发两手空空,却把眼前的机遇拒于千里之外,与成功擦肩而过却浑然不觉。
通过以下办法提高我们的洞察力——
1.开启好奇心,主动发现问题。
2.善于思考,分析问题。
3.多积累,丰富自己的经验。
(六) 专心致志,才有成果——注意力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注意的能力称为注意力。由于注意,人们才能集中精力去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深入地思考一定的问题,而不被其他事物所干扰;没有注意,人们的各种智力因素,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将得不到必要的支持而失去控制。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注意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位专家说:注意力是学习的窗口,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我们上学的时候,注意力是否集中,直接地影响到成绩的好坏;在工作中,注意力同样也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效率。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被试者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背课文,只需要读9遍就能达到背诵的程度,而同样的课文,在注意力涣散时,竟然读了100遍才能记住。可见,注意力与人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有专家说:"哪里有注意,哪里才会有思考和记忆。"注意是认识和智力活动的门户。人的一切行动都离不开注意力。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一切心理活动都必须有注意的参加,否则就不能顺利有效地发生,发展。在心理学上,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无意注意是没有准备、自然发生的,不需要做出努力的一种注意,比如你在认真工作的时候,窗外的汽车声,你能听到,但是对你没有任何影响;你在室内看电视的时候,风把窗帘吹开了,你不由得看了一眼,这就是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目的、有准备,必要时还要做出努力的注意。比如,工作时面对电脑认真处理数据,看书的时候目不斜视,专心致志等,这都是意志努力的结果,是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既有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比如在你学骑自行车的时候,注意力非常集中,这是有意注意,在学会以后,当技能逐渐熟练,不需要多少注意力都可以熟练骑车,这时骑自行车就是一种有意后注意了。
注意力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注意力不集中是影响我们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一个忙碌的工作场所,大家不断地走动和谈论,很容易分散你的注意力,本来30分钟就可以写完的报告,你可能因为外界的干扰而花了两个小时才完成。本来你打算利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完成工作,网上却有人不停地跟你聊天,你只好边聊天边工作,一心两用,工作永远也做不完。外界的干扰就是这样来影响你的工作,分散你的注意力,降低你的工作效率的。
注意力强的人可以随时接受外部信息,也可以随时拒绝外物。如果你的心门是半开半关的,那么,你便会像小孩一样,很容易被外物吸引。不过有一点你与小孩不同的是,你有一种想拒绝的心愿。至于这个心愿能否得以实现,就要看你的抗干扰能力以及注意力是否容易分散了。
注意力是需要争取的。它不会在你想要的时候自动开启。一旦开始做某件事情,能迅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快速地进入状态,这是一个能力。如果你想让自己注意力集中,可以尝试下面的方法,训练自己。
1.明确目的和任务。
当我们对工作的任务和目的清晰地了解时,我们就会提高自觉性,加强责任感,集中注意力。注意力涣散时,一定要提醒自己,“这项工作很重要!”“这个演说一定要认真听!”
当你发现思想开小差时,立刻把它叫回来,利用个人意志的力量也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不许注意力涣散,开始有点困难,一旦养成习惯,反而感到集中精力干事或学习是件很愉快的事,当你有这种体会时,就说明你的注意力水平提高了。
2.培养自己对事物的兴趣。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无论多么累,都会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而当我们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总是注意力不集中。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得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在培养注意力之前,要培养自己做事的兴趣。
3.克服内外干扰。
外部干扰,主要是无形中分散注意力的各种感官上的刺激,耳闻目见的。声音是最能干扰注意力的,叫卖的小摊贩、打打闹闹的孩子们,都能干扰你的工作,困扰你的神经。集中注意力首先就是要尽量关闭你的官能。比如当你打算专心做一件事的时候,空气中飘来了你最爱吃的红烧肉的香味,这个时候,你要置之不理,正如我们想睡觉时把灯关掉,把眼睛闭上一样。
内部的干扰,主要指身体的疲劳、疾病以及其他需求等,如果你牙疼,或是鞋子太紧,或是寒冷、饥饿等,你便不能集中注意力。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没有这种身体上的痛苦,让自己在轻松的环境中工作。
4.克服内心焦虑情绪。
在你的脑子里有别的思想和兴趣,你想着别的事,有种种的忧虑、希望、失望等压在心头,这些都会影响到你的注意力。有时候一件小事做错了,全天你都会心神不宁,做不好其他的事情。所以,心里装着别的事时,会妨碍你的工作。
总之,年轻人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注意力,无论何时何地,面临重要的事时,要马上有一种能力和意志来应付,不受外界环境和内部心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