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说起管理,都是向外去寻求方法、技术、工具。但从诚信领导力的角度,你要先把自己丢掉的本心找到,要向内去寻找。最强大的东西永远在你内心。
诚信领导力有两重意思,第一重是正直,第二重是胸怀。
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枭雄人物,后人也时常将这二人相提并论。曾国藩一世英明,最后却毁在天津教案。其实他在处理这桩案件的时候,还是秉持了很多做人的原则,结果却是吃力不讨好、“积年清望几欲扫地”。
李鸿章被调来接替曾国藩的职位,曾问他今后如何与洋人打交道,李鸿章答道:“门生也没有打什么主意,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曾国藩听了,以五指捋须,良久不语,徐徐启口说:“呵呵,痞子腔,痞子腔,我不懂得如何打法,你试打与我听听。”李鸿章一听老师对答话不满,连忙改口说:“门生信口胡说,错了,还求老师指教。”曾国藩又是一阵捋须不已,并久久注视李鸿章,说道:“依我看来,还是用一个‘诚’字,诚能动物,我想洋人也通此人情。虚强造作,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想来这比痞子腔总靠得住一点。”
为什么“诚”如此重要
西方对诚信领导力的研究发现,伟大的领导者都要用现实考验自己、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价值观、人生愿景,然后影响身边的人。坚持真诚是提高他们领导效力的良方。如果分辨不清自己的激情、梦想在哪里,就根本谈不上领导力。
还有研究发现,伟大领导者共同的特征是在最严峻的考验中汲取力量和智慧的能力,它强调的是化磨难为财富、化逆境为力量的能力。此外,密西根大学的罗伯特教授发现,人进入领导力的本真状态是最强大的。而领导力的本真状态,就是受内心的指引——你到底想要什么,你保持一种开放的思维,能够接受各种新观点。
管理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感性的学问,要想让你的员工去创新、改进、变革,你就必须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惊人的巧合是,我们的老祖宗留下一本《中庸》,其中所有的道理,都在讲一个“诚”。领导者千万要平衡好自己的内在,热衷名利、渴求掌声、追逐金钱,这是凡人的愿望,但千万不要完全被身外名利主导,要宠辱不惊,时时自省,听到自己心底的声音。
值得一说的诚信企业家
诚信领导力方面,有个国内企业家值得一说——任正非。
任正非很善于把自己成长的背景与员工分享。那篇《我的父亲母亲》感动了很多人。他告诉所有员工,他的价值观是奋斗、牺牲、家庭与工作的平衡、分享回报,号召员工们都秉持这一价值观。他一手把华为做起来,却舍得跟大家分享。他在2008年公开了自己在华为持有的股份,不超过5%。对于企业的创始人、灵魂人物来说,这个股份是很少的。为什么任正非从来不接受媒体采访?某种意义上也是因为他太了解自己,他在很多场合说过,自己脾气太暴躁,没法去说那些妥协的、让步的官话。
柳传志也是诚信领导力的好例子。即便是面对20多岁的小记者,他也是一脸的真诚,非常尊重记者。很多“地雷阵”柳传志能够安然无恙地度过,一方面是他做事情拐大弯的战略,另一方面,他跟人打交道那种独特的坦诚、真诚、质朴,也是逢凶化吉的原因。
笔者做管理学研究,与很多的大老板、小老板打交道。我发现,只看对方说话是不是很真诚、质朴,就能大概知道周围的人会怎样看他,他的团队有多强,公司有多强。那种说话目光闪烁、小动作特别多的人,把企业做好的概率很小。
美国的一个著名心理学家和韦尔奇打过交道。我问他,韦尔奇沟通的威力到底来自哪里?心理学家告诉我,韦尔奇沟通的秘诀在于,他跟任何一个人说话的时候,他就把这个人当做全世界、全宇宙中唯一关注的对象,用真诚去沟通。
一般人说起管理,都是向外去寻求方法、技术、工具,但从诚信领导力的角度,你要先把自己丢掉的本心找到,要向内去寻找。最强大的东西永远在你内心。因为管理之道,本质上是跟人打交道。如果与人之间的信任的关系、诚信的关系出了问题,往往就是你内心深处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