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以来,面对西方的营销理论和西方的成功企业,中国企业一直都表现得比较谦卑。不少人把西方的营销方略奉为圭臬。
然而,灵活善变的中国企业在实际营销过程中却并没有完全按照西方营销理论和跨国公司的那一套来做。
中国企业习惯于只选取西方营销理论和经验中的那些可以“立竿见影”的部分来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其学习行为和结果本身往往大大地超越了西方的营销理论和企业经验。
比如,西方营销理论和企业都十分强调品牌的作用,中国企业便因之有了极强的品牌意识,也试图通过建立强势品牌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和价值。但是,中国企业在过去大多数时间里的品牌意识是与广告宣传意识画等号的。所以,迄今为止,多数中国企业一谈到做品牌,就立即想到大批量地在强势媒体上投放广告。海尔的张瑞敏就曾这样认为:所谓做品牌就是给产品定一个高价,然后大量做广告。这种看法在中国企业家中间很具代表性。
又比如,西方的关系营销理论,中国企业觉得非常好,但中国企业所实践的关系营销与西方企业所实践的关系营销却有着本质的不同。西方企业的关系营销是建立在市场价值互换基础之上的关系营销,中国企业的关系营销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人情味”和“灰色智慧”基础之上的关系营销。
再比如,在西方营销理论和企业经验中,差异化定价是一种有效的营销策略。中国企业对此心领神会。但中国企业所理解的差异化定价,主要是用低价产品冲击竞争对手的市场,至于最终自己能否从市场上获得好处则另当别论。
总之,中国企业虽然在思想上崇拜西方营销理论和企业经验,但在实际的营销过程中并不按照西方的营销理论和企业经验来做,因为中国企业讲究的是实用营销:哪一招更好学,在短期内更见效,就学习哪一招,而且一定会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这样一来,中国企业便很容易在学习西方的营销理论和经验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营销思想和方法来。
这不是对中国企业的讽刺,而是一种充分的理解与认同。事实上,如果中国企业完全按照西方营销理论和跨国公司的经验来做营销,中国企业很可能根本无法与跨国公司较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善于把学来的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自身的营销实践中,从而创造出自己的营销战法,不可谓不是一种有效且了不起的做法,尽管这种做法已经被大量的以西方营销思想为标杆的评论家所批评。
但是,需要引起中国企业重视的是,这种应对策略只适合市场初级阶段,在市场发展的中高级阶段必须进行策略调整。
我希望建材界的读者们既重视中西营销技能的结合,也重视建材行业和其它行业营销特点的区分应用。